在永康,有一个村庄可谓声名在外家喻户晓:该村从年开始,每年的正月初一,都会举办一场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原汁原味、土色土香的乡村“春晚”,全村多人有10%的人参与春晚的筹备与演出;目前已有60多人能够表演婺剧……这个村就是坐落于永康市石柱镇的前郎村。
乡村春晚前郎村位于石柱镇东龙溪山脚,向西延伸至飞凤山下。据宗谱记载,北宋钦宗年代,金人侵袭中原,前郎始祖由杭州吴山遗眷迁此定居,以避战火。此地先有吴姓,后移迁后箬,初时村名是有前吴郎之意,后因郎姓从杭州迁入最早,故称作前郎村。
前郎村每年举行的“春晚”里,婺剧表演均是重头戏。经考证,前郎村是永康婺剧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清光绪年间,前郎村就出了一个婺剧名家叫郎玉清。他精于主胡唱艺,懂得司鼓、主胡、双锣,唱腔优美,专于“徽戏”“乱弹”和“滩簧”。那时候郎玉清在兰溪码头卖唱,博得了“永康阿清仙”的美称。郎玉清在清末、民国时期、解放初期曾在永康各地坐唱班执教,对婺剧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婺剧郎玉清的孙子郎子龙说,追溯婺剧在前郎村的历史,据他祖父说,10岁就开始学“婺剧”,那时的戏班多是十余岁的小演员,每年秋收后就开始学戏,重阳节上方岩演出,目的是祈求胡公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时候主要在各乡集市、庙会(统称赶会场)演出,以坐唱自娱为主,每逢迎神赛会,则敲锣打鼓沿街挨村游动演唱。《双阳公主》、《三请梨花》、《米栏敲窗》、《牡丹对课》、《僧尼会》、《断桥》等婺剧他都熟稔于心信口唱来。
说起之前的坐唱班演出情形,时年89岁高龄的郎长流还头头是道。他说,过去演出,点戏是第一环节:由二旦色头饰珠翠,脸敷脂粉,身穿红绿男客衣(褶子)。其一持牙笏,上开戏名,另一持笔,请“庙会头首”以笔点戏。通常演出前及谢幕时要进行“闹台”,班社需打足精神,使出十八般武艺,若“闹”得不好,便会遭受观众调侃。此套曲目由先锋、曲笛、徽胡、吉子(小唢呐)、梨花(大唢呐)、锣鼓等依次分别主奏各乐段,连接成套,组合了多种婺剧曲牌和锣鼓经,呈现“有规矩而无定格”自然复调,曲调时而委婉清柔,时而激昂雄壮,所以也称之为“闹头台”或“花头台”,乃是戏班的“开头炮”。“闹头台”的意味,一是显名讨彩,最有喜庆吉利出彩的意思,为请戏的东家之最乐意;二为聚集人气,招徕观众,等候正剧开唱,其间,锣鼓点子各什家伙“咚咚锵”响起,众人便知好戏即将开演;三乃技艺亮相,通过“闹台”,乐队展示演奏技巧,充分反映此班社的演出水平与实力。
婺剧《花头台》共分四个部分,首部以曲笛为主,第二部以徽胡为主,第三部以吉子为主,第四部以梨花为主,都要求“正吹”作为主要演奏者,然后配以各种锣鼓点子,主奏与伴奏比较分明。《花头台》须由“武堂”与“文堂”长期磨炼,默契配合,方能相得益彰、功德圆满,所以《花头台》也成了听众、观众衡量婺剧后场水平高低的最主要曲目。《花头台》一开场,由乐师撑了一支一米多长的先锋,听得“嗬……嗬……嗬”一阵先强后弱、再弱渐强的号引,接着是一段热烈奔放、旋律优美的锣鼓打击合奏,再由曲笛独奏开始,依次为徽胡独奏、吉子独奏、梨花齐奏的演奏,最后的高潮部分则由大徽锣、大堂鼓、大钹、小钹、狗叫锣、战鼓混合热奏收场。
婺剧“头台”闹完,继以“蹈八仙”(有“堆花八仙”“追桃八仙”等多种,均以蟠桃会众仙为王母庆寿为内容),再“跳加官”(俗称“跳白面”、“天官赐福”)、“跳魁星”、“跳财神”,然后演三至四出“摘剧”(折子戏),称为“开台”。每逢头场开台,徽班必演《百寿图》(《满床笏》《打金枝》),乱弹班必演《九锡宫》。演此两剧,一为取其吉利;二为亮行头;三因戏中行当全,唱做并重,能反映出班社演出水平。庙会主事人也据此决定戏码和演期的长短,观众则据此选择看哪几本戏。开台戏演完,接着“闹二台”,一般用大唢呐吹演奏一支曲牌,配以锣鼓,较简短,目的是使演员和观众各稍事休息。然后大戏开始,称为“正本”。正本演完,须加演一出小戏,称为“后找”。如《哑背疯》、《骂鸡》、《王小二过年》之类。从开台到后找,一场戏需四五小时以上。
在民间,常有“后场顶半”的说法,意思是“后场”(乐队)与“前场”(演员)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后场还有“武堂”、“文堂”之别,在后场中,由三至五人使用打击乐器,称为“武堂”,另三至五人使用管弦乐器,称为“文堂”。“武堂”中的首席称为“鼓板”,担任总指挥,使用大鼓(也称“堂鼓”)、战鼓、夹板、板眼等乐器。“武堂”次席称为“三件”,使用的乐器是大徽锣、大鈸,外加一把月琴或二胡等弹拉乐器。三席称“斗锣”,使用的乐器是斗锣、小鈸、狗叫锣。“三件”与“斗锣”,能起到为“鼓板”助阵伴奏的作用。“文堂”中的首席称“正吹”或“主胡”,“正吹”是副总指挥,使用先锋、梨花、徽胡、板胡高胡。次席称“副吹”,使用的乐器是梨花、吉子、曲笛等吹奏乐器。三席称“副手”,使用的是二胡、琵琶、三弦等乐器。“副吹”与“副手”主要为“正吹”伴奏。其他的乐师,便分别使用扬琴、二胡、笙、箫等弹拉或吹奏乐器,也统称为“文堂”的副手。
婺剧婺剧剧目丰富,传统深厚,特色浓郁,影响深广,有徽戏“活化石”之称,是中国戏曲舞台保留徽戏剧目与资料最多、最完整的剧种之一。为了使婺剧后继有人,前郎村现还着手对村里的“才艺达人”进行不定期的培训。村里专门开辟了“婺剧角”,并举办婺剧纳凉晚会。时年61岁的前郎村村民郎宽福,“主业”是种田,“副业”是村婺剧乐队队员。他有个习惯,晚饭后准会来到村里的“婺剧角”,和一帮婺剧迷共演“一台戏”。彼时,在村口的树荫下或者祠堂里,阵仗很大地闹起了《花头台》,俨俨然而其乐融融,那欢快愉悦的锣鼓点子声,是种高于尘世的抒情,经年不息地飘荡在前郎村的上空……(文/永康市农办,图虹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