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精卫是“精卫填海”的主人公,精卫填海是中国十大神话故事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精神意志。为进一步挖掘精卫文化,讲好精卫文化故事,年4月,中共长子县委宣传部、长子县历史文化研究院向起源地文化传播中心申报了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课题项目;同年10月成立了中国精卫文化起源地研究课题组,充分借鉴社会各界的研究成果,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专门对精卫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
中国精卫文化起源地研究课题启动《中国起源地文化志系列丛书》之《中国精卫文化山西长子卷》基于中国精卫文化起源地研究课题成果,结合《中国起源地文化志系列丛书编纂出版规范》进行系统梳理,主要以精卫文化在山西长子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为基础,将精卫文化发展脉络、地理环境、时空传播、资源特色、民俗特征、产业发展等进行系统挖掘整理,以精卫文化起源、发展、演变为核心,通过开展田野考察、文字记载史、口述史等综合分析,形成重要成果。
文章摘自:刘德伟,李竞生.中国起源地文化志系列丛书《中国精卫文化山西长子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精卫文化相关的民间文化
壹长子鼓书
长子鼓书起源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地区,是长子地区特有的地方性剧种,在形成的过程中,不断汲取长子道情、长子钢板书、上党梆子等地方曲种以及河南地区的唱腔,在此基础上由长子当地鼓书艺人结合本地人的兴趣爱好、生活情况,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交融,最终形成了长子鼓书。由于长子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使得当地人们习惯于将自然环境或神话故事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消遣之中,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崔珏断虎等神话故事成为长子鼓书产生的深厚文化基础之一,也成为长子鼓书丰富的故事素材。
长子鼓书的雏形是长子评书。最初,评书是作为长子劳动人民在茶余饭后、闲暇休息时为了娱乐消遣而创作的一种口头艺术,由普通村民在街头巷尾或院舍家中讲述民间故事,其故事内容多为日常听闻或民间传说。后来,这种口头艺术逐渐发展为一种职业,由专门的艺人来负责讲述故事,故事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从短小的民间故事发展到长篇话本,由通俗的口头叙述发展到对故事中角色人物的模仿,以及对故事情节的评论,同时表演形式和表演场所也更加规范,甚至开始出现茶具、烟具、惊堂木等道具。随着宋元时期说唱艺术的繁荣与流行,在清朝道光年间,长子评书开始与鼓词相结合,开创了一种新的表演曲种——木板书。木板书有着更为丰富的唱腔音乐,表演方式也更加多样,以唱为主,开始加入伴奏乐器书鼓或手板,花小狗、李天保、宋昆龙等是这一时期有名的木板书艺人。直至20世纪40—60年代,长子鼓书才基本定型。此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娱乐方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长子鼓书顺应时代潮流,迅速发展并趋于稳定,长子鼓书不仅立足于上党地区,还走出太行山,受到河北、河南等地观众的喜爱。年经国务院批准,长子鼓书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长子鼓书关于精卫填海的选段中,可以看出唱词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保有语言修辞,同时民俗气息也更为浓厚,更加贴近地方百姓的语言习惯,形成独特的唱词风格。在选段之中开篇的几句简明扼要地概括故事的内容并介绍人物、环境,随后通过表演者的唱腔演绎让观众了解精卫填海的故事内容,也有着告诫世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教化作用。长子鼓书的唱词往往能将故事情感精准地表达出来,或风趣幽默,或悲怆凄凉,或欢快愉悦,避免了平淡的叙述或枯燥的说教,引人入胜,使得听众更易融入表演之中。
长子鼓书表演现场
(长子县人民政府网站供图)
二长子八音会长子八音会是上党八音会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年上党八音会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八音会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已无法在正史之中找到,根据现有的笔记文章,大致可以推断上党八音会萌芽于秦汉时期,其源头是秦末汉初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居住区流行的鼓吹乐。唐玄宗李隆基在担任潞州别驾时曾下令编排具有上党特色的音乐曲目,这一举动极大地推动了上党地区的音乐文化发展。明清时期,又与戏曲音乐互融互补,最终形成了八音会的独特的演奏形制。
长子八音会演出现场(长子县人民政府网站供图)长子八音会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交响乐团,以其表演内容的多样化和乐器合奏时和谐的音响效果而深受百姓喜爱。在长子,八音会大多为民间组织的音乐班子,演出场合往往是庙会、节日庆典、街头舞台和婚丧嫁娶等。八音会表演时大致会用到吹管乐器如唢呐、管子、笙等;丝弦乐器如二胡、板胡、琵琶、扬琴;打击乐器如鼓、锣、镲、梆子等;进入现代后,有些演出也融入了电声乐器和西方乐器。不同的乐器在表演中随着情节发展和剧情需要或独奏,或齐鸣,错落有致、吹打并重,文武相接,将故事所带来的喜怒哀乐等各类情感表现出来。除去吹打音乐带给观众的听觉与视觉的双重美感外,表演者同样要随着戏文中的人物唱段一边演奏,一边在舞台上走场子,声情并茂,演奏兼备。长子八音会融合宫廷、庙堂、戏曲和民歌小调四大音乐元素,以文场、武场吹打轮番、互为激励、相呼相应、配合默契的方式演奏;演奏内容雅俗共赏、朝野喜闻、歌戏互补;演奏音乐高亢悲壮、激越豪放、热烈火爆、荡气回肠。
三长子响铜乐器长子县一直就有着“铜乐器之乡”的美誉,作为我国最早生产响铜乐器的地方之一,长子手工制造响铜乐器的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至唐代。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工序较为繁杂,用到的器具也较多,一件合格的响铜乐器必须经过熔炼制坯、热锻、淬火、冷锻整型、校音、抛光、打孔、定音几个步骤方能完成。如上文所述,长子地处要塞,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其传统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浓厚的传统文化为响铜乐器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而长子的地方艺术和宗教音乐也对响铜乐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子响铜乐器
(长子县人民政府网站供图)
长子地方艺术形式多样,源远流长,除了上文所述的长子鼓书、长子八音会,还有秧歌、道情、上党落子等地方艺术,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使得响铜乐器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乐器种类也日趋丰富。而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发展,也让响铜乐器具有更广泛的社会需求。
在民间传说中,精卫填海的故事版本并不相同,但都反映出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后世人们铭记于精卫的所作所为,又将其作为一种精神寄托,这些都是民间信仰的一种显现。根据《长子县志》记载,长子县有法兴寺、灵湫庙、白鹤观等宗教场所,无论佛教道教,宗教音乐都对响铜乐器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如在佛教音乐中,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种法器,通常在念诵经文时要在每段后鸣镲三次,某些特殊经句念完后鸣一次,法会结束时鸣三次,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长子县志》中记载自南北朝时期至清代末年,长子地区先后修建佛寺近三十座,此外,还有一些小佛堂。佛寺的修建进一步加大了对响铜乐器的需求,也刺激了响铜乐器的生产和技术改进。道教亦如是。
《中国起源地文化志系列丛书》介绍
《中国起源地文化志系列丛书》是由起源地文化传播中心组织,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的一项重点出版工程,以探寻中华起源,增强文化自信为宗旨,以起源地文化为核心,以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课题成果为基础,紧紧围绕“起源地文化与守正创新”“起源地文化与知识产权”“起源地文化与品牌建设”“起源地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编辑出版一系列书籍。其主要任务是以客观、科学、理性的态度记录、梳理、传承、发展、传播各物质、非物质文化起源。《中国起源地文化志系列丛书》记录城市文化脉络,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带动城市全方面发展,立足区域特色,彰显民族民间文化多样性,多维度、全方位、全景观地展现起源地文化风貌与新时代人文精神。丛书将全国各个城市的文化、地理、资源、品牌等集为一体,对起源地文化的保护、传承、产业发展提出大量切实可行的建议,具备重要的科普、教育、收藏及参考价值,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价值参考文献。《中国起源地文化志系列丛书》对完善起源地文化数据库,建立我国起源地文化档案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开展一系列以起源地文化为主题的节日节庆、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等学术研究、社会宣传活动。欢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个人积极申报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课题项目,并将课题研究成果纳入《中国起源地文化志系列丛书》出版工程,进一步加大挖掘、梳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度,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源头文化,树立城市文化名片。中国起源地推荐阅读
关于申报年度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课题项目的通知
-03-02
编辑
唐磊
(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