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图片 >> 正文 >> 正文

白鹿原下雪了,感怀秦腔乐人

来源:板胡 时间:2024/10/10
深冬的白鹿原不知不觉迎来了龙年的第一场雪,白皑皑一片,真是望不到头。这场雪给白鹿原带来了寒冷,房上、下水管道结出了长长的冰榔坠子,晶莹透亮,煞是好看。白鹿原一下子冷了许多,经不起寒冬考验的老人离世了,丧事就在这雪中举办了。穿行在白鹿原的民间艺人为老人唱起了秦腔,让秦腔送着老人走完他最后一程。白鹿原地势平坦,高出西安城三百多米,宁给一个馍,不给一碗水,这就是人们眼里的白鹿原。原上至今还保留着几千年来的传统,尤还延续着传统的土葬。在白鹿原南原,至今还是抬灵柩,不管谁家老了老人,全村在外的人们,尤其是男性,几乎都会回到村子帮忙,其实北原也差不多是一样的,只是抬灵的比南原少多了,大多数都是车拉。抬灵柩的场景在当今社会中确实已不多见了,好些地方已不抬灵,而是靠车拉,这两种方式还真是不一样。众乡亲抬着灵柩送老人走完最后一程是车拉所不能比拟的。浓浓的乡情得到了最大体现。过白事,离不开执事单。村里的乡党都有着各自的活路安排,像土师、礼房、执事长、看客、挂账、看拾盒、大木行、洗碗、烧火、拉水、蒸米饭等,各有分工,各有其责。礼房的先生会统管全局,执事长会管好所有的执事,就像国务院总理一样,发号司令都从这里发出。过这样的丧事,没有人手是不行的,还有更多的机动人员,一百多执事也不算多。唱秦腔的民间艺人也是主角。下午三点左右,他们就来了。有男的,也有女的。随后不久,村外就会响起鞭炮声,那是让乐队迎接的炮声,众孝子便会跟着乐人,在看客的带领下和乡党一起迎拾盒。孝子都是比老人班辈低的人,像过去一个家族的成员一样。老人的儿子、侄子,孙子,外甥等,虽然老人的女儿、侄女、侄媳妇、孙女、外甥女也是孝子,可她们是不能去的,能去迎拾盒的依然是男性。这就是白鹿原几千年的传统,男人就是家里的继承人,女人只能在一旁;在次日抬灵柩出殡时,拉百米长白布去坟地的孝子依然是男性,女孝子是不能拉白布揣灵的,能尾随送葬队伍后面都不错了。这也是农村人想要男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吧。虽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已不在提倡,可在当今好多人潜意识中还是存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不好的传统将会慢慢得到改变。而如今,农村还有着家族的讲究,比如姓“王”的一大户,有成十家是自家人,过丧事的时候,男孝子就多了,那长长的队伍很是壮观,往往会引来许多人地观看,在村里也能荣光一番。00:15秦腔乐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最少有八人,多了就叫“八挂五”,其实也出现过对棚子乐人,那阵势就大了,那种场景原上只有极个别人家请过。八卦五乐人,音响也不错,多了二个大音箱,前者只有一对高音喇叭。白鹿原本来就高,走在这白皑皑的雪中,雪花打在人的脸上、手上,拉着板胡,吹着唢呐,打着边鼓,行进在寒风中,那滋味真不好受;夜里唱完戏,睡觉都是问题,大冬天里,近的还可以回家去,远的被主家安排住处,一般都很难睡好的;这乐人们,吃饭可以说都是最迟的,客人和乡党吃完饭一般才轮到乐人;乐人的收入也一般或者很低的,听一位长者说,近乎二天的时间才能挣到元,一天才70多元,还不如一个小工一天的收入,而他们的付出却很多,让人不由得对他们充满了崇敬,他们太不容易了。秦腔也以这样的方式在乡间得以流行和发展了。白鹿原的人们,喜爱秦腔的人更是多之又多,人老了后还是秦腔送最后一程,可见秦腔在白鹿原的流行,关中大多地方还不是一样的。那是秦人的声音,那是秦人心情的巨大释放。白鹿原人也离不开秦腔,秦腔也伴随着白鹿原上人的生活,秦腔也伴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不管年轻人喜欢不喜欢,到他们老了后还是秦腔送他们最后一程。这就是秦腔在白鹿原的魅力。白鹿原上的雪景是美的,尽管下的时间不长,可给人们留下了欣喜,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洁白一片;当你有机会来白鹿原(南原或者北原)看雪景时,也不妨来体验一下这里的民风民俗吧。而传统的丧葬场面,也充满着传统和稀奇,那也是一种需要继承的一种文化,因为好多已在慢慢消失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