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图片 >> 正文 >> 正文

品大荔十三花赏同州三绝大荔非遗好吃又

来源:板胡 时间:2023/5/29

游丰图义仓、品大荔十三花、赏同州三绝。10月28日下午,“匠心传承”渭南非遗文化直播周活动第三场大荔专场,邀请大荔县文化馆馆长王端、大荔民俗专家张亚林走进直播间围绕大荔农耕文化、非遗文化的特色、亮点、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和传承发展展开交流探讨,带您领略同州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积淀。

大荔县文化馆馆长王端

大荔民俗专家张亚林

大荔县古称同州,处黄河、渭河、洛河交汇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目前,大荔全县成功申报国家级代表作保护名录1项,省级11项,市级33项,县级35项。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0人,市级传承人72人,县级传承人52人,其中县级以上的传统技艺类传承人26人。工艺类项目“大荔面花”“朝邑剪纸”“同朝皮影”已经成为大荔县品牌项目;饮食类“九品十三花”“大荔带把肘子”“水磨丝”“蜜汁轱辘”等饮食项目已成为品牌饮食名食。

主播夏梦在丰图义仓直播连线

丰图义仓始建于年(清光绪八年),是一座民办粮仓,位于大荔县的朝邑镇,有“天下第一仓”的称号。丰图义仓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仍在使用、兼具文物和旅游价值的古代粮仓。

大荔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带你了解大荔十三花

大荔带把肘子、水磨丝、酸辣肚丝等大大小小的冷热菜品一亮相直播室,不禁让人直呼缩小版的“满汉全席”。“大荔十三花”是陕西东府宴席的一种,相传源于《周礼·祭食》,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大大荔十三花

大荔县文化馆馆长王端介绍,随着社会发展对其进行了改良,整改流程分为“茶席”“酒席”“热菜”“饭席”四部分,每部分均以“九品”为正柱(九为至尊),佐以“四臣”,合称“十三花”。“茶席”是宴席的前奏,用于喝茶品尝干果聊天。酒席是宴席的核心,有“冷拼十三花”之誉,热菜分别以“九品”及“四盘”轮流呈上。“大荔十三花”宴席包涵了传统东府名菜“带把肘子”“酸辣肚丝”“蜜汁轱辘”等,融入了婚俗、寿礼、丧俗等民俗文化。年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荔十三花

大荔有“同州三绝”:大荔面花、同朝皮影、朝邑剪纸。

大荔面花

渭北面花俗称“礼馍”“花花馍”,用小麦磨制的上乘面粉经和面、发酵、捏型、点彩、蒸制而成,集寓意、审美、食用为一体,广泛用于人生礼仪、四时八节、祭祀及走亲访友等民俗活动的各个方面。在关中渭北,特别是大荔县,面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按用途可分为时令面花、喜庆面花、丧俗面花和祭祀面花。

大荔面花

在渭北祭祀面花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的大型药王庙祭祀面花群阵,药王庙祭祀面花依照古药王庙建筑格式,逐件生捏熟蒸组合而成,分为《药王庙》《药王洞》《蜗牛山》《戏楼》等二十多件,古态雄风,体型硕大。大荔面花作为渭北面花的代表,年5月列入陕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年大荔县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大荔面花)”。

同朝皮影

同朝皮影戏因发源流行于历史上同州府和朝邑县而得名。碗碗腔是以同、朝为中心并以“灯影”为表演形式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也称东路碗碗腔皮影戏,又名时腔。

同朝皮影戏包括了皮影雕刻、皮影表演和碗碗腔唱腔。大荔民俗专家张亚林介绍,同朝皮影的制作精细,线条流畅。表演由五人完成,分别叫做“前声”“签手”“后槽”“上档”“下档”。从唱念做打到吹拉弹唱,五人均有明确的分工。它的音乐优美,唱腔细腻、婉转、缠绵,特别是它的“三不齐板式”是其它所有板腔体无法表现的表演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板式结构。乐器以碗碗、月琴为主,配以三弦、板胡及打击乐(梆子、板鼓、掌鼓、铙钹、铰子、马锣等)特别是因敲击碗碗确定音乐的轻重缓急,故而称其为“碗碗腔”。同朝皮影戏经过上百年流传,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代表剧目有《香莲佩》《春秋配》《玉燕钗》《蝴蝶媒》等。年获批陕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荔面花、朝邑剪纸

朝邑剪纸和同朝皮影戏同宗同源,题材多取自皮影戏,造型与皮影造型程式极为相近,略皮影之繁,趋于简,细线如发,趋于精,人物动态连贯整体,形象更为生动。虽形似皮影,但又不同于皮影,内容多为戏曲故事,幅面不大,多以“小皮影”式的戏人和神话故事人物为主,精巧细腻、古雅隽永。年列入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同州梆子艺人表演

同州梆子,也称东路秦腔或老秦腔,发祥于今大荔(古称同州),长期以来,被人们称之为中国戏曲梆子腔系所有剧种之鼻祖。年6月7日,大荔县申报的“同州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文化、农耕文化等大荔特有文化元素,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内涵。非遗要传承更要发展,大荔县文化馆馆长王端表示,要定期举办非遗培训班,壮大传承人队伍;要强化非遗宣传,加大节日展示展演,实施非遗进校园进景区活动;要创新发展,将黄河文化与非遗文化元素更好的融入。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群众非遗保护意识,完善非遗保护体系、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品牌。

编辑:李智

初审:刘莹

终审:黎英、周新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