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角:“今值新春佳节,到处热闹非凡,我和干妹约定,唱一唱,跳一跳,共度新春佳节。”旦角:“今值新春佳节,到处热闹非凡,我和干哥哥约定,唱一唱,跳一跳,共度新春佳节。”旦角和曲,丑角(穿衣)唱:“风飘飘来雨稀稀,高点明灯奴穿衣,上身穿红绸缎,下身穿宝裙,手上戴的金戒指,脚上穿的牡丹鞋……”
唱灯戏是武都区三仓乡一带农民一年中主要的娱乐活动和文化生活,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开始准备到次年正月十六结束。每年春节过后,元宵佳节临近,是三仓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段,此时春播尚早,当地群众趁着祥和热闹的节日气氛,为祝愿祥瑞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心想事成就开始唱起了花灯戏,年年如此,没有例外。
三仓乡位于陇南市武都区南部,境内峰峦叠嶂,山川秀美,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变化大,故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在风景优美的三仓,花灯戏特色鲜明,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三仓灯戏”又名“三仓花灯戏”,其名与“迎灯”的习俗和戏台前所挂的两个大花灯颇有关联。关于三仓灯戏的渊源及传承在当地有两个传说,一种是“祖传香火”说,一种是“杨戬赶山”说。
“祖传香火”说:很久以前,当地天灾不断,人们生活窘困,只好以耍红灯、唱大戏的方式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里年年唱戏的习俗得以产生。三仓乡水沟坝元宵灯戏志有这样的记载:“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水沟坝元宵灯戏,自吾先祖创立十多世,吾等承嗣先祖基业,世代相传无绝矣。”
“杨戬赶山”说与第一种说法相比更具神秘色彩。相传很久以前,三仓一带群山环抱,土地贫瘠荒凉,百姓生活十分窘困,二郎神杨戬闻讯后,奏请玉帝将许多山峦赶至荒芜之地,于是就形成了8个近似小盆地的产粮区。根据其地域特征人们把它们叫“三仓”“五库”,喻义盛放粮食的地方,三仓一带的百姓从此衣食无忧。人们为感谢二郎神杨戬,大修庙宇,通过耍红灯、唱大戏的方式歌功颂德、庆祝太平盛世。
三仓灯戏的语言以武都方言为主,兼有四川、陕西、陇南文县等地方性语音特征。耍灯唱戏是以青壮年为骨干,全村老幼齐心协力、共同参与的大事。闹花灯与演戏相结合,整个流程包括晒衣、议事、排演、搭台、迎灯、唱戏、送灯等民俗活动,有许多活动与“灯”“五谷神”有关,并形成一些独具特色的程式化表演。如“正戏”演出前“花折子”的固定表演,充分体现了三仓灯戏“插科打诨”的表演特色,整个活动呈现出“灯中有戏,戏中有灯”的特点。
三仓灯戏属曲牌体戏曲剧种。音乐以五声调式为主,其欢音类曲牌明快活泼、玲珑华美,哭音类曲牌缠绵凄楚、哀怨动人。伴奏乐器武乐类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小鼓等,后来吸收了鼓板、小堂鼓、吊钹、碟子、碰铃、大小木鱼等乐器。文乐领奏乐器为自制二胡,近年来吸收了板胡、竹笛、唢呐等乐器。
三仓灯戏常见的曲目有十二花梅、颂寿元、怀胎歌、妹儿回娘家、送报条、献莲花、打彩、闹五更等。许多故事表演的内容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故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具是其主要的道具。村民们辈辈传承的传统剧目有:《草鞋》《孟姜女》《打彩》《闹五更》等。也有许多移植、改编的剧目,如《白蛇传》《铡美案》《老少换》《小姑贤》等。
虽然祖祖辈辈都在传唱,但三仓灯戏没有固定的文字剧本,故事脚本是当地“戏母子”或传承或编写的一些故事,演出时“戏母子”把这些故事给演员介绍出来后分配角色,演员们常按基本程式即兴表演。三仓灯戏不胜枚举的故事在无本唱戏的传承过程中代代承传,它既是“戏母子”口耳相传的结果,也是劳动人民自己的文化创造。
三仓灯戏是陇南三仓等地劳动人民在历史中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是老百姓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从21世纪初开始,随着政府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开展,当地文化部门投入专门经费,组织人力对三仓灯戏进行了普查调查,收集、记录了部分原始资料,对三仓灯戏的传统唱腔曲牌、传统剧目进行了记录、整理、存档。年,三仓灯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何瀚
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