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四根弦
高唐四根弦是高唐民间流传的地方剧种,起源于高唐人和街道(原张庄乡)的北马村,始于明末清初,年《清平县志》(现属高唐县清平镇)有“乡曲间又有‘四根弦’”的记载。年《聊城地区文化志》又有“清朝中期创建高唐马庄‘四根弦’班”的记述。高唐四根弦兴盛于清末民初至抗战前夕。新中国成立后,又呈现短暂复兴,后因三年自然灾害等原因,高唐四根弦日趋式微。
“不锄地,不浇园,也要去看四根弦”
高唐四根弦以前火如今传承更活跃
全媒体记者陈金路
“六月里三伏好热的天,俺背着喷雾器,下了棉田……”近年来,高唐四根弦《立芝来到咱田间》经常在高唐各类场合演出。“高唐四根弦年之前一些年,传承面临困境,只剩下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会唱四根弦。年后,我参加了高唐县文化部门对四根弦的抢救和挖掘,并进一步进行创新,包括曲子、戏词、乐队都进行了重新创作和组织。目前来看,高唐四根弦传承得不错。”4月22日,年届古稀的高唐四根弦代表性传承人张天顺对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说,现在他培养的小徒弟李天时也基本掌握了四根弦的伴奏、演出技巧。
王金江(左二)拜四根弦传承人马希岐(左一)为师,参加四根弦传承培训班。照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渊源
“四根弦”发源于高唐北马村
高唐四根弦最早源于高唐的鼓手秧歌,始于明末,形成于清朝中期,兴盛于清末民初。受河北梆子影响较大,又分为两支:一支向东北流入临邑一带,即称“一勾勾”。另一支向南流入东平一带,即称“四音戏”,高唐一直以“四根弦”相称。
清末民初时期,北马村男女老少都会唱“四根弦”。据传,若是北马人不会唱“四根弦”,就会惹来杀身之祸。曾有传说道:“你是哪里人?”“我是北马庄人!”“会唱四根弦吗?”“不会。”“拿刀来!”对方马上叫板:“慢来!”唱上几句不仅过关,还酒肉款待。在北马村还流传:“不锄地,不浇园,也要去看四根弦”,“忘了老婆孩儿,不忘四根弦”等。邻村又戏称北马村:“北马村的公鸡叫,都是四根弦的调。”农闲季节,特别是秋后一直到元宵节,村里总是搭台唱戏,吸引十里八乡的群众来看。周围村庄也纷纷请他们到本村表演。继之扩大到周边县,如临邑、夏津、临清、东平、聊城、禹城等。
最初的高唐四根弦演唱者身挎腰鼓,手拿鼓槌,以鼓伴唱或间奏。开始,说唱地点一般选在街道或村边场院,后发展为搭台演唱。角色行当也由单一的小生、小丑、小旦,发展为全行当、文武场齐全的复杂剧种。唱腔板式经过发展创新和吸收其他剧种之精华,在头板、二板、三板基础上,增添了“流水”“数板”“慢板”“垛板”和“紧拉慢唱”等。因伴奏乐器以四弦为主,为其他剧种乐器所没有,故高唐人习惯称该剧种为“四根弦”。
高唐四根弦传承人马希岐(左)与团队成员排演剧目。
特色
“四根弦”真嗓托词假嗓拖腔
高唐四根弦经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创新、改造和吸收其他剧种的某些特点,最终形成了具有浓郁高唐地方特色的剧种。高唐四根弦以四弦伴奏为主(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逐步增添了板胡、二胡、笛子、三弦、笙等。武场增加了板鼓、锣、镲、小旋子等。行腔尾音多带3—i翻高上挑。所使用的舞台语言是高唐的地方方言,与普通话相比,除在四声调方面的差异外,在某些字的读音上亦有明显区别。如“扔”读“棱”(1ng);“在”读“呆”(dai);“边”读“办”(ban);“肉”读“篓”(lou);“人”读“赁”(lin);“就”读“斗”(dou)等。由于四声调和部分汉字读音的差别,使“四根弦”具有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其板式有头板(大慢板)、二板、三板,其中头板有板无眼(1/4拍),还有反板。四根弦唱腔声情并茂,婉转缠绵,唱字无腔,如说如念。行腔无字,伴奏相随。真嗓托词,假嗓拖腔。其演唱风格及音乐特点与高唐方言紧密吻合,听之入耳,看之入戏,雅俗共赏,唱词对白使用高唐方言土语,富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因乡土气息浓郁,通俗易懂,农民观众极为喜爱,尤为农村妇女所迷恋,故在高唐又有“拴老婆橛子戏”之称。
高唐四根弦主要传统剧目有《王小赶脚》《打蛮子》《反堂邑》《宋江杀惜》《吕蒙正赶斋》《武家坡》《大宫花》《西岐州搬兵》《孟金花走娘家》《大松林》《小松林》及“四大秦”(东秦、西秦、南秦、北秦),“四大帘”(隔帘、抱牌子、红灯、卖孩子)。当时四根弦艺人常说“学会四大秦,走遍天下不求人;会演四大帘,到处不作难”。
高唐四根弦演出现场。
传承
传承谱系起于上世纪二十年代
高唐四根弦有据可查的传承谱系可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高唐成立四根弦科班,招收男女艺徒40余人,由李文道、董长法任教,培养了著名青衣花旦演员张秀兰(艺名“大金”“半碗蜜”)、须生演员张秀玲(艺名“二银”)等。民间有“听张秀兰唱戏,如同喝了半碗蜜”“大金二银上了台,男女老少围起来,听戏听得入了迷,挨饿受冻划得来”之说。后来,张秀兰又收青衣演员李金芳、孙玉芳、唐杰,花旦演员刘爱霞、李秀荣、刀马旦演员武霞为徒。张秀玲收花旦演员张秀芬、花旦演员龙桂英、小生宋玉珍为徒。
年,高唐再度成立四根弦戏班,主要演员除“大金”“二银”外,还有北马村的马清池、马凤祥、马廷贵、马希岐(15岁跟马清池学戏)。主弦马庆普又传艺于刘传智、刘传友兄弟。
年开始,师承刘传友、原高唐县广电局副局长张天顺参加了高唐县文化部门对四根弦的抢救和挖掘,当年整理和排演的传统剧目《王小赶脚》在全省地方戏汇演中获奖。随后,张天顺进一步创新,先后创作了《立芝来到咱田间》《乡村振兴追梦人》《精准扶贫暖人心》等紧跟时代脉搏的4件作品。新创作品《精准扶贫暖人心》于年9月5日入选聊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另外,张天顺还为高唐四根弦增添了四五件乐器。目前,高唐四根弦俨然有了正规剧团的规模。基于张天顺对高唐四根弦做出的贡献,年3月,他被聊城市评定为高唐四根弦代表性传承人;年1月,张天顺又被聊城市评为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佳传承人。
谈及四根弦的传承,张天顺表示,他的徒弟李天时正在进行高中学业,业余时间仍坚持四根弦的练习。年11月26日,高唐县关工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团走进高唐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他和主演王金江宣讲了山东非遗项目——四根弦,通俗地讲述了四根弦的起源、发展、传承,让学生们切身体会到了四根弦的独特魅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