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图片 >> 正文 >> 正文

苦水镇不但盛产玫瑰,而且还有唱腔优美的

来源:板胡 时间:2023/1/19

原创:唐伊

苦水下二调,又叫调弦,也叫罗罗腔,因其用比秦腔的G调稍低两个音阶的E调演唱而得名,是永登县苦水镇所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戏剧,年正式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遗名录。过去,大小庙,祭典各种神灵,都会有皮影、木偶戏戏班演出,一般戏的前半截用秦腔唱,后半截用下二调唱。由此可见,在历史的长河中,下二调与秦腔双峰并峙,以一对“姊妹花”的形式一起活跃在苦水镇的舞台上。

永登县苦水镇是全国著名的“玫瑰之乡”,也是兰州地区有名的文化之乡。苦水,唐朝时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据王、苗姓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已有陕西、山西等地各姓人等前往定居,各地商旅络绎而来,一并带来的,是他们多种多样的文化。相传早在明清时期,晋商的故土音乐和苦水的地方小调相融合,便开始形成下二调的雏形。人们随性吟唱,歌咏心情,生发出这独具一格的调子,并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发展完善。

原始地下二调有时候会以幕间剧的形式出现,但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影子腔”,因此,演出时演员的化妆也极为简单,对服装也没有特别的要求。下二调听起来比秦腔文雅柔和,又有股一般地方小曲没有的苍劲意味,深得苦水人民的喜爱。据当地老人介绍,下二调多在逢年过节、喜庆丧葬和文化庙会上演唱,转轮寺的华佗庙、苦水街的娘娘庙、沙湾的土主庙等都能经常听到其优美的唱腔。

下二调的调式、旋律、音阶、打击乐等和秦腔有些像,但又有着自己的特色。下二调大致可分为花音、苦音两类,花音亦称欢音,听起来悠扬婉转、轻快明丽;苦音又叫悲音,颇有些深沉哀婉、幽怨凄凉。下二调的板路是多样化的,有尖板、慢板、摇板、二六板、滚白、阴司板等。乐器方面,下二调文场面的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笛子、萧、唢呐、碰铃等。武场面的乐器比秦腔多了一种乐器——用两对竹片做成的“瓦子”。

“下二调”一般在皮影戏和木偶戏中演唱,代表作是《香山还愿》,讲的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出世和双亲还愿的故事。妙善三公主崇佛,不为世人理解,父母逼迫催婚,公主誓死不从,逃到香山寺出家。后来公主的父亲病重眼盲,无人能医,三公主化身道姑,舍手舍眼为父亲续命,治好父亲的病,临行前点明修行之所,后来王子和王后一起到香山寺还愿,向妙善感恩跪拜。原始地下二调《香山还愿》基本上已经找不到了,现在我们听到的都是根据周群的底本,由民间艺人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修改和润色,然后付诸演出。

传统地下二调在民间传唱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大的随意性,除慢板是基本固定的外,散板、二六、慢摇都没有固定的程式,供发挥的空间较大,艺人们随性歌咏,不仅不同的调弦艺人唱出来感觉不同,同一个艺人不同时间内的演出也可能有些差异。从明末清初到现在,苦水下二调的传唱已经有四百余年了,虽然解放后下二调曾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进行著录,但当地人更倾向于把它一种地方戏剧,但在“当行”的人看来,下二调不同于一般的说唱艺术,它有着很强的故事性和完整的程式,主要是它的表演性质。

下二调的著名老艺人有上新沟村的巨理保、施同昌,转轮寺村的苗兰亭、苗高墉,周家庄的张贤德,十里铺的邓富盛等,现均已逝去。如今,新诞生的下二调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加入了新的元素,使剧种更为成熟,也更符合当下人的审美习惯,在每年的苦水玫瑰文化节上,下二调都成了最受青睐的演出剧目,调弦队也多次到县上和市上演出,它不再受“小戏”的约束,由“幕后”光荣地走向“台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2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