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行于安康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计有大筒子、八岔(以上两种人们通称“二棚子”)、安康道情、弦子戏、八步景、安康越调、安康曲子及紫阳民歌剧等。
安康曲子本属说唱艺术,当地人习称“念曲子”。后来人们不满足这种较为单调的形式,遂编写剧本,以唱安康曲子扮演角色,登台演出,由叙事体变为代言体,由曲艺转为戏剧。紫阳民歌剧是建国以后在民歌之乡—紫阳调查、搜集、整理民歌时,选用群众最熟悉,经过加工更加悠美动听的民歌曲调粉演出有具有故事情节,角色个性和地方风采的剧目并取得群众认同后而形成的一个新型地方剧种。
安康地区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农民居住分散。特殊的地理环境,致使皮影戏这种形式长期得以保存和发展。在众多的小剧种中,象道情、弦子戏、八步景、越调等都是专以皮影为载体,四处流动演唱的,越调戏还是为适应环境,由人演大戏逐步改变为皮影戏表达的小型演唱形式。大筒子、八岔戏和汉调二黄,既可以由人扮妆登台演唱,又可以皮影戏演唱,而且这种以二黄演唱的皮影班社为数不小。皮影班多至六七人,少则三四人,两口戏箱,无论肩挑背驮一人即可,无论田头村舍,随处可演。在安康各地,特别是广大山乡,备受欢迎。随着电影的出现和电视的普及,皮影戏的形式现在几成绝响,但它在安康民间艺术史上留下的却是斑斓绚丽的一页。
安康道情又称道情皮影戏、小戏等,主要流行安康、句阳一带与关中语音相近似的广大地域。据传,早在明崇祯年间(-)有个名叫白米虫的人将道情戏由关中带至商县并流传于安康、旬阳。清乾隆二十五年(年),安康西路人赖世魁从关中学会道情戏,回来后建立道情皮影班,聘人整理剧目流动演出。自此,道情皮影戏唱风日盛,广为流传。嘉道年间已具相当规模。清末民初,仅安康西路的恒口、五里一带,方圆不足百里,班社已达36个之多。形成以赖、胡、李、徐、郭等姓氏为主的家班,名扬汉中、西乡、石泉、汉阴、紫阳、岚、安康、旬阳、白河、镇安、柞水、商县、山阳诸县的城镇与乡村。
安康道情戏的腔调幽雅细腻,悦耳动听,加之剧目丰富、词藻文雅、格律整齐,善于抒情。每段唱腔之后大都有合声放腔(俗称“喊簧”),悠扬别致、颇受群众欢迎。唱腔板式分“二流”、“安板”、“代板”、“尖板”、“播子”、“滚白”等16种,以“硬音”(花音)和“软音”(苦音)两种唱法变换情绪。常用的曲牌约有20余种,锣鼓打头1十余种。乐器的配备,最早使用传统乐器渔鼓筒,筒弦子。牙子板、锣、钹、碰钟等,约于清光绪二十年(),由恒口道情艺人杨天才增加了唢呐,后又见西安桄桄戏(现今秦腔)班子使用板胡音色颇佳,遂添入伴奏并传于后人。乐器组成的变化,也是道情戏成为安康地方剧种的标志和其个性特征之-一。
与陕西其他各路道情戏相比,安康道情皮影戏具有独到的表演艺术,如打斗场面,历来讲究“真杀真砍”,在桌上、房顶、船头、马上等场面相互交手,一般影人动作都能让人感到既惊险又真实;表现两军对阵,掌签者(拦门把式)一人运用双手发挥特技:两边不断增加人马,中间还要大将过场,同时出现20多影人,或交斗一团,或分散开打,紧张有序,层次分明。
道情戏传统剧目约有五百余本。唱词繁多、说白甚少,大本头或连合本戏比重较大,如《粉妆楼》连续演出十八天。稀有剧目有《赤松游》、《杨武舟骂殿》、《左公案》、《笔砚仇》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