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又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在早期的演出中高音部分常常用假音来辅助,声音中带“讴”,所以也叫“河南讴”,豫西山区更是根据其鲜明的铿锵有力唱腔方式称之为靠山吼。豫剧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流行,在全国各地都建立了专业的豫剧团,是我国地方戏最大的曲艺剧种。
宋朝时期,在开封地区,具有丰富的乐舞活动,开封作为首都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到处都是可以观看演出的勾栏,一个勾栏可以容下数千观众,已经开始上演大型剧目。明朝末期,蒲州梆子和秦腔传入了河南地区,并与本地的民歌、小调相结合而形成新的曲艺剧种河南梆子,到了清朝,梆子戏已经非常流行,并与其他剧种一起登台演出,开始出现专业的科班,并传授学徒。民国后,河南梆子开始频繁地在城市演出,梆子戏活跃一时。
年成立了专业的豫声戏剧学社,并开始对戏班进行了改革,对舞台、表演艺术、唱腔等方面都进行了革新。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揭露日本人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翻开了豫剧新的一面。到20世纪50年代,豫剧已经成为流行较广的曲艺剧种之一,年,河南梯子更名为豫剧,其后在演出中公开打出了豫剧的旗号。年,豫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河南梆子发展而来的豫剧,其音乐唱腔也保留着梯子板式变化体,其主要板式有二八板、慢板、流水板、散板四种。
其中二八板豫剧是四大板式中表现力最强,最具感染力,其可以分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连板、快二八板、紧二八板、紧打慢唱等板式,主要用于述事。慢板类主要有慢板、金钩挂、反金钩挂、迎风板等板式。流水板也是豫剧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可以分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连板等板式,主要用于表现欢快活泼的情景,也可以表达压抑、悲伤的感情。飞板属于散板类,有哭韵、行韵和绝韵三种格式,哭韵用于表达悲伤的感情,行韵用于表达吐诉叙述,而绝韵则表达果断利索的感情。四大板式的唱词常常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和一些长短句。
早期的豫剧文场乐器以大弦、二弦、三弦为主,后来逐渐添加了中音板胡、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等乐器,新中国成立后,还增加西洋铜管、木管乐器。武场伴奏则是以板鼓、堂鼓、大小锣、手擦和梆子等打击乐器为主。豫剧中常用的伴奏曲牌有三百多个,其中将近一半为喷呐曲牌,大汉东山、大桃红、春来到、红绣鞋、娃娃等都是常用的呗呐曲牌。“四生”、“四旦”、“四花脸”是豫剧角色行当的简称,四生指的是老生、大红脸、二红脸、小生;四旦指的是正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指的是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彼此间有着严格的规定,如彩旦的表演要诀是“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动,走路甩汗巾”,丰富的表演方式使得豫剧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丰富的种类繁多的表演形式满足了不同层次面观众的胃口,因此深受百姓青睐。豫剧具有丰富的剧目资源,传统的剧目更是达千种之多,素材大多是历史小说、演义和描写婚姻爱情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改编和创作了很多现代戏。
关于传统的剧目曾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的说法,《春秋配》、《牧羊卷》、《红娘》、《借妻》、《破洪州》、《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对花枪》等都是较为有影响力的剧目。后来改编的《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等现代戏很受观众的喜欢,其中很多剧目摄制成影片。来源于百姓,成长于百姓,豫剧成了河南等地区精神文化的象征,成为我国民族戏曲宝库中的珍贵财富。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人生观和审美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豫剧很多剧目都几近失传,抢救和保护豫剧迫在眉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