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王梅竹
核心提示:编钟的曝光率最近有点高。深圳文博会河南馆,一套叶县许公宁编钟仿制品的演奏吸引万余名观众驻足欣赏;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上,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的金石之乐震撼国际嘉宾。这个在博物馆中才能见到的庞然大物,正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新声。我们今天有幸听到的钟磬之音,未来是该回头看还是向前走?
◆市场升温,编钟文化产业悄然兴起
有关青铜编钟的声学特性和冶铸技术的探索,起初是围绕曾侯乙编钟的复制研究展开的。
年,曾侯乙编钟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5年后,湖北省博物馆用复制编钟成立了一支编钟乐团。这次复制,采用了国产室温硅橡胶来制模,激光全息时间平均法来测试编钟的振动模式。上世纪末,我国研制了中华和钟迎接新千年,全套枚,可以旋宫转调并能与大型管弦乐相匹配。河南博物院也复制了淅川下寺王孙诰编钟,是华夏古乐团日常演奏的编钟乐器。
(深圳文博会河南馆的编磬演出,吸引众多观众欣赏。)
深圳文博会上的叶县许公宁编钟仿制品,音色可与真品媲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河南省文物复仿制产业的发展水平。叶县文广局副局长董建立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这套编钟由叶县工艺厂仿制,当地仿制编钟源于年许公宁编钟的出土,为满足当地展示表演需要仿制了数套编钟,供给了博物馆、高校和景区。
此次文博会之行,增加了叶县发力编钟文化产业的信心。展出过程中,不断有汉服生产企业和景区提出想引入钟磬乐器,天津、郑州、长沙等地的机构还邀请他们去演出。
和编钟相比,编磬的仿制相对容易,但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在郑大音乐考古研究院里,见到了尚未启封的一套仿制玻璃编磬。这套泛着绿色、如青白玉的编磬,仿制过程中曾不断让研究者目瞪口呆。
(传说中的古玻璃编磬,图为郑大音乐考古研究院的仿制品。)
年,看到从江苏盱眙大云山刘非汉墓出土的这套编磬,大家都以为找到了史书中记载的“玉磬”。其实,这是发明于西周初年的中国古玻璃,在当时,玻璃比玉还贵重,但技术在宋以前就已失传。
王子初等人给编磬拍CT,发现有人工造成的气泡,分析铅钡玻璃的成分,它的配方和青白玉很接近。这种玻璃要呈现和玉一样的效果,在年前是用大量人造气泡来实现,而如今,只能借助现代化学乳浊剂来实现,并且这种古玻璃的成分,腐蚀性非常强。在坩埚里,当温度超过℃,它就会变成腐蚀性极大的液体,坩埚会被它“吃掉”,最后采用了耐高温的陶土坩埚,才熔炼出这种古玻璃。
◆金石之乐在当代焕发新生
“到叶县不去看看明代县衙那是一种遗憾,同样,来县衙却没有欣赏编钟演奏只会让人觉得更遗憾。”这是叶县旅游的一句宣传语。叶县县衙博物馆里的钟磬演奏,至今已经演出2.5万余场。
编钟演奏员尹航,演奏了16年编钟,至今对第一次敲击编钟的场景记忆犹新。年8月,她在叶县县衙博物馆见到许公宁编钟时,“眼前一亮,根本没见过这种乐器,也不知道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只觉得挺霸气的”。她好奇地拿着木槌敲了几下,瞬间就被它的声音吸引了,紧接着又敲了几下,发现每枚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也是各有对应,“这么庞大又冷冰冰的东西竟然能发出这么美妙的声音,真是太神奇了!”
(叶县编钟演奏员尹航在演奏编钟。)
从最初邀请随州编钟乐团老师培训,到当地音乐家的参与,他们已经能够演奏古今中外近20首曲目。一套编钟需要三个人演奏,每个人按照高音和低音各有分工,有时还要和排箫、编磬、瑟进行合奏,一首曲子的完美演绎需要默契配合。尹航早已有了自己的心得:“为了配合得天衣无缝,要把每个人的谱子都记住,而最难把握的是力度,力度掌握不好,敲出来的声音便不好听,没有那种感情的融入,所以曲风不同节奏掌握都要调整。”主修民族舞的她,将古典的韵味融入演奏中,她演奏的《西宫词》《枉凝眉》深受观众喜爱。
华夏古乐团使用的编磬为26件一组,在仿制王孙诰编磬原件的基础上,增加了数量,拓展了音域。编磬演奏员李蕴华介绍说,编磬是节奏型的乐器,不像丝竹弦乐是连贯性的,最初时,演奏方法比较单一,通过不断摸索,借鉴其他乐器技法,探索出了单击、双击、轮奏、刮奏等演奏方法,拓展了编磬演奏的可能性,在速度的快与慢、节奏的强与弱的对比中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郑大音乐学院的华夏古乐演奏《四季赋·春分》。魏淼摄影)
击槌的变迁记录了编磬演奏探索的痕迹。最初是木鱼击槌,比较短,后来用了长击槌,便于最大限度地演奏需求。而击槌的木头材质疏密不同,敲出来的音效也不同,经过不断尝试,如今李蕴华使用的是黄杨木槌头,敲出磬音圆润空灵。
著名作曲家、华夏古乐团音乐总监方可杰近20年来,改编、整理、重新创作了近百首编磬参与演奏的曲目。实践表明,编磬在音乐演奏上并没有太多局限性,“先民在发明钟磬时,就已经具备了基本音律理论,不管是相对固定音高还是高低音排列,可以说是为了整个音乐表现制造的,具备了超越时空的音乐表现能力”。
“正是音乐文物自身的特性诱发人们的想象力,看到编钟编磬会不自觉地想象它发出的声音,音乐文物的生命价值在于当今的活力。”方可杰大胆探索,让金石之乐与豫剧板胡、西方乐器大提琴尝试对话,带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受。到美国、泰国、土耳其交流演出时,还会演奏当地民歌,中国古老乐器在当今焕发如此活力,备受异国观众的敬仰。
也许,多年之后,人们眼中的钟磬不再仅是文物的身份,而是活跃在生活中的一种常见乐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