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介绍 >> 正文 >> 正文

西安美术老师用18米中国画长卷为几代秦腔

来源:板胡 时间:2024/9/13
北京中科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112/5837776.html
世间百态,生如戏梦。历史长河流淌,秦腔贯穿于每个西安人的生命之中,伴随板胡悠然而起的咿咿呀呀声,西安一位普通的美术老师宁小勇,在业余时间耗费数月心血,用画笔展现出几代秦腔大师留给世间的舞台身影——昨日,记者见到了这幅宁小勇新近完成的,长达18米的中国画彩墨长卷。铺展画卷,27位已故秦腔大师的经典艺术形象跃然眼前,大师们的生活年代跨越百年,画卷犹如一部无声电影,展现出远逝时光带不走的、专属秦腔艺术的风华绝代。为秦腔艺术留下更多可供溯源的东西从小跟着爱秦腔的外公外婆听戏,虽然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和画画,但“70后”的宁小勇同样是个不折不扣的戏迷。他一直认为,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它把歌舞、美术、戏剧、甚至书法意向,都展现在了小小方寸的舞台之上,让人着迷。”也正因此,从少年时起,在同龄人都忙着追逐影视明星时,宁小勇爱的却是戏院——他被戏曲演员身上唱念做打的功夫深深吸引,“那真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以美术为人生职业后,宁小勇一次次将自己热爱的戏曲,绘于纸面,先后画过京剧四大名旦,巨幅《三滴血》等相关作品。他也一直琢磨着一件事:画一副长卷,把已经远去的秦腔老艺术家们,鲜活留存在画纸上,“因为年代久远,很多曾非常有名的秦腔大师的影像资料非常有限,如‘秦腔正宗’李正敏,现在能找到的照片基本都模糊不清。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所长,为这些老艺术家们,留下更多后世记忆,为秦腔艺术,留下更多可供溯源的东西。”27位画中大师从19世纪横跨21世纪虽然如今国内画戏曲人物画、脸谱画的艺术家不少,但用中国画写意技法专为秦腔先贤群体“留影”的,却寥寥无几。在长期的资料搜集、酝酿后,去年7月,宁小勇开始了自己的长卷绘画,因为长久以来聆听、观看大师们的秦腔作品,对每个人的仪态形象和舞台呈现早已熟谙于心,这次长卷绘画进行的非常顺利,“除了全巧民和任哲中两位反复画了很多次,其他艺术大师,都是一气呵成。”何振中、刘毓中、田德年、苏育民、刘易平、王天民、宋上华、李正敏、阎振俗、苏蕊娥、王玉琴、余巧云、吕明发、孟遏云、任哲中、刘茂森、王辅生、陈仁义、贠宗翰、肖玉玲、陈妙华、肖若兰、焦晓春、郝彩凤、郭明霞、雷开元、全巧民——当戏曲艺术和水墨有机结合,宁小勇的画定格了故去艺术家们曾经舞台上鲜活的艺术形象,映显出传统中国画笔墨造型的审美趣味,纸面上的咿呀莞尔、一招一式,无不流露着秦味传承和艺术永生的魅力。27位画卷中的秦腔大师,生活年代从19世纪横跨21世纪,生前专攻行当生旦净丑各有千秋,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是声震秦腔界,被后辈学习、戏迷推崇敬仰的绝对大家。对秦腔艺术要尊重要传承宁小勇表示,长卷中选择“27人”,也有自己的标准:“首先是已经离世的;其次必须是秦腔开创性、里程碑式人物,作品在民间流传度高的;其二得有作品传承和影像资料留下来,便于绘画时‘寻找人物’。”在绘画时,宁小勇也有自己的执着:“选择中国画写意风,是因为我认为秦腔有一种热烈而奔放的气质,和这种绘画笔法最贴近。此外,‘宁画破不画错’,画中的服饰、头饰这些,一定按照先生们当年带过、穿过的来,没有为了追求好看去华丽堆砌。因为我认为,能成大家者,在艺术上一定非常讲究的,我们后人也一定要尊重他们。”大师风范百年流芳,秦腔艺术需要传承。宁小勇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西安城西一所学校教美术课,先是和80后、90后打交道,如今和00后们打交道,他感慨伴随信息技术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提升,现在的孩子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的也更多,“有时在讲艺术互通时,我会给孩子们讲到戏曲,不少人都能说出些东西。”作为一名教育者,也是秦腔爱好者,宁小勇也希望未来的社会能有更多举措,帮助孩子们走近秦腔乃至戏曲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开设艺术课、提升艺术家庭教育理念、在‘戏曲进校园’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直接走进剧院观摩戏曲表演等等。”(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文/孙欢图/尚洪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