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优势 >> 正文 >> 正文

弘扬传统文化胡琴音乐人才培养在西南民

来源:板胡 时间:2024/8/16
19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胡琴音乐人才培养》,在西南民族大学正式开班。校长曾明教授用唐代诗人岑参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学员形象地讲述了一段胡琴的文化历史。胡琴始于唐代,包括家喻户晓的二胡等60多种样式,可谓乐器中的大家族,“《胡琴音乐人才培养》首次将少数民族音乐中的胡琴艺术纳入学科体系层面,聚焦藏、彝、侗、壮民族多形态的胡琴音乐,从教学、表演、创作、理论四个方面对学员进行培养,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一项目是胡琴艺术历史的重大突破,也是改变胡琴艺术历史的重要举措。”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著名音乐学家乔建中在开班仪式上兴奋地表示。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60多种胡琴样式,在中华漫长的音乐历史中,相互融合,却和而不同。乔建中多年来致力于传统音乐的研究,成就斐然。他说,胡琴这个乐器大家族中,二胡、板胡活跃在舞台上,为世人熟知,但还有很大部分成员在民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利用,《胡琴音乐人才培养》这一项目给了他极大的惊喜。“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个项目让我看到了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希望这个项目持续下去,不断积累经验,弘扬我们优美的文化传统。”▲西南民族大学校长曾明《胡琴音乐人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西南民族大学校长曾明感触颇深,他用寂寞了近三百年的小诗《苔》因为央视一套春节播出的《经典咏流传》一夜刷屏举例,“支教老师梁俊带着一群贵州山区的孩子吟唱袁枚的这首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让我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这首诗精致而灵巧,如米的苔花,为梦想盛开,这是袁枚写给古人,也是写给今人,写给你我他每一个平凡的生命,要像苔花一样,勇敢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传统文化穿透岁月的时代感和深层的感召力。”▲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穆兰名师专家云集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穆兰对记者介绍,《胡琴音乐人才培养》彰显民间音乐的特色,是对西部少数民族弓弦乐器传承与发展的一次大梳理。项目聚焦的藏弦胡、彝弦胡、侗族牛腿琴、壮族马骨胡等多形态的胡琴音乐,从教学、表演、创作、理论四个方面对学员进行培养。课程设置结合理论系统性、民族性、民俗性、艺术实践性、跨界创新性、成果时效性等特点,以高质量作品创作、展演为成果,侧重胡琴艺术文化多视角的解读与理解,改变了以往人才培养注重技法的单向性,对胡琴艺术发展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胡琴音乐人才培养》项目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谭勇向记者介绍,《胡琴音乐人才培养》师资雄厚,云集了42位名师专家,他们长期从事民族音乐教育研究,在教学、理论、科研与表演创作上有着丰厚的积累。记者了解到,专家团队中既有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刘锡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名誉会长鲁日融,乔建中教授,曾明教授等大家,也有谭勇教授、著名二胡演奏家蒋才如等艺术修养全面、具有创新精神的演奏家,以及侗族牛腿琴传承人蒋步先、彝族胡惹传承人吉拿铁达等。学员理论与实践并重谭勇教授介绍,项目团队今年1月启动招生,引起了业内外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