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诈骗曝光 http://www.csjkc.com/yydt/511.html04:00封面新闻记者荀超摄影报道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便有“蜀戏冠天下”的美誉。作为融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美术等艺术为一身的戏曲艺术,川剧音乐的五种声腔: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可谓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缩影,甚至一些文化学、戏曲学专家们将其视为“国宝”,认为川剧是中国戏曲声腔艺术的“活化石”。音乐在川剧中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决定一个剧目的成功与失败。王文训在四川,王文训是赫赫有名的川剧作曲家,蜚声海内外。刘芸、陈巧茹、孙勇波、李沙、孙普协、王超、王玉梅等不少梅花奖演员的冲梅剧目,音乐作曲都出自王文训之手。刚刚过去的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上,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青年演员虞佳摘得“梅花奖”的表演剧目《目连之母》,作曲也是王文训。王文训是如何结缘川剧音乐的?他与川剧作曲有怎样的不解之缘?4月初,封面新闻《口述历史》栏目走进王文训的家,听他娓娓道来。王文训王文训是四川崇庆县(崇州)人,许是母亲曾是钢琴手的原因,王文训自小对音乐天然敏感。有一天,他看到街上卖酱油的小伙子拉奏二胡,“看他手指这样往下一按,音乐就变高了。”王文训恍然大悟:原来二胡的音阶是这样来的。回到家王文训找到了姐姐给自己的零花钱,“花了三块钱就买了一把二胡。”有了“兵器”,王文训开始摸索、练功。“听着琴弦铛铛铛铛,它的定弦是五度的,再听空弦,知道了。”为了更好的练习,王文训又买了一本关于二胡的书,“那本书就是我的老师了。”虽然当时只有15岁,但王文训的自学能力很强,而且非常勤奋,练习起来简直就是拼命三郎。学了二胡再练板胡,王文训很快成为县宣传队的文艺佼佼者。“我们到处演出,经常独奏二胡、板胡。”渐渐的,凭着高超的板胡造诣,王文训在温江一带走红,并有了“王板胡”的美誉。川剧《薛宝钗》排练年,王文训被县里保送到四川音乐学院在双流举办的“音训班”,在民乐系谭民才教授门下学习板胡专业。虽然只有45天学习,但有了名师指点,一直自学的王文训万分珍惜,“自学那么多年,突然有老师了,如饥似渴。”对于他来说,一天24小时实在太短太短。于是,当其他人晚上休息时,他就把铅笔夹在琴弦上练,整个屋子都是嗡嗡声。从此,每周一次、风雨无阻、由崇庆县骑自行车到四川音乐学院上课,直到年高考。今天,王文训早已蜚声海内外,随时可就川剧音乐侃侃而谈,但这成功的背后,他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勤汗水,可想而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川剧和曲艺是四川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演出活动。在王文训家附近,就有崇庆县(今崇州市)大东街川剧团。幼时,他常常牵着大人衣角,“溜”进剧场看川剧。他喜欢演员的唱、做、念、打,也喜欢川剧锣鼓、唱腔音乐与演员表演时的那种默契。那时的他,从没想过自己会跟川剧音乐打一辈子交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