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优势 >> 正文 >> 正文

最美景泰声音曾家老腔的九腔十八调景

来源:板胡 时间:2023/5/26
北京知名皮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113880.html

最美景泰声音:曾家老腔的《九腔十八调》

03:35

寺滩乡曾家庄(又名老虎沟),地处寿鹿山中段老虎山麓、南邻历史文化名镇永泰古城,北连天祝松山滩,古丝绸北路四娘娘岘路段横贯村北蜿蜒而过。这里原始森林密布,水草丰茂,畜牧业发达,是明末清初曾家老腔曾氏先祖耕田放牧、繁衍生息的福地。

景泰县文化馆调查整理民间小曲子

景泰县文化馆调查整理民间小曲子

景泰县文化馆调查整理民间小曲子

景泰县文化馆调查整理民间小曲子

景泰县文化馆调查整理民间小曲子

景泰县文化馆调查整理民间小曲子

曾家老腔老艺人曾辉堂(-)

据成书于民国年间的《皋兰县红水分县采访事略》和相关地方史料记载:明万历时,陕西兵户和移民就在老虎沟、永泰城一带传唱小曲、秦腔。这为曾家庄吸收借鉴、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先辈们结合寿鹿山一带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生活习俗、历史典故等内容自编成融合域外腔调、富有地方特色的小戏曲,被当地人称之为“小曲子”,成为父老乡亲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农闲时节和茶余饭后自娱自乐的主要文化活动形式。

甘肃春晚《九腔十八调》

编导:朱世魁李芸王兆文选送单位:景泰县文化馆

甘肃春晚《九腔十八调》

甘肃春晚《九腔十八调》

敦厚的山区老艺人曾辉堂自幼聪颖好学,对声乐情有独钟,酷爱小曲传唱,青年时期便能完全熟练演唱乡里流传的小曲和一些秦腔唱段。成年时期,他步行永泰、天祝、古浪等地,拜师学习民间传统乐器的弹唱技艺,用“二胡倒过功、三弦磨断筋”的韧劲和毅力,练就了以三弦琴为主的弹奏本领,自弹的乐曲时而行云流水,时而万马奔腾,与自唱的腔调珠联壁合,相映成趣,是当地远近闻名、首屈一指的小曲“能人”。曾辉堂和村民们时常利用农闲时间聚在一起,弹唱或聆听小曲、眉户、秦腔等,让老百姓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熏陶,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甘肃春晚《九腔十八调》

甘肃春晚《九腔十八调》

甘肃春晚《九腔十八调》

甘肃春晚《九腔十八调》

曾辉堂先生六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家乡小曲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提炼,传承民间小曲和眉户的伴奏、演唱,提升了传唱“九腔十八调”的吹拉弹唱艺术水平,其代表作有《燕青打擂》、《草船借箭》、《青山绿水》、《百寿图》、《梅降雪》、《阴公传》、《打子》、《买水》等20多首。“九腔十八调”,俗称“背弓”(由于演唱腔调忽高乍低,演唱者的后背有时弯得像弓一样,故名),其腔调多变,抑扬顿挫、豪放炽烈、悠扬动听,演唱难度极大。曾辉堂先生传承发扬的“九腔十八调”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传唱,在寺滩乡一带很有名气,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广泛赞誉。

受父亲曾辉堂先生的影响和熏陶,曾家兄弟八人个个驾轻就熟弹奏三弦、二胡、板胡、唢呐等传统乐器,能拉会唱民间小曲30余首,包括难度较高的“九腔十八调”,也是弹唱自如。

甘肃春晚《九腔十八调》

甘肃春晚《九腔十八调》

景泰县文化馆深入挖掘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整理小曲子资料,组织小曲子传承人在城乡舞台演出,精心创作的小曲节目《九腔十八调》登上了甘肃省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让曾家老调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作为。

甘肃春晚《九腔十八调》

甘肃春晚《九腔十八调》

摄影:才让扎西

来源:景泰县文化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