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剧,原称辽南影调戏、辽南戏,是一种新兴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源于辽宁省辽南皮影戏,是该地区农村祭祀娱人的一种主要演出形式。演出时照本宣唱,唱腔曲调吸收、借鉴了河北省皮影的成份,唱腔以板式变化体为主。四台子村业余剧团的皮影艺人以真人上台唱影调的形式演出了业余作者翁景树编写的现代戏《白杨树下》,把影窗艺术变成舞台艺术,取名影调戏。辽南戏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年1月,辽南戏正式定名为辽剧。
艺术起源
辽南戏的前身辽南皮影戏旧称“本地影”。清末民初时受河北滦州影的影响而丰富了唱腔。同时,又吸收融合了辽南地区的民歌、民乐和曲艺音乐,形成了一套唱腔体系,从而成为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郁的辽南皮影戏。
在以后的数十年中,先后出现了王树文(艺名王大嗓)、阎永茂(艺名阎麻子)、马传亮、洪生纯、陈克忠、迟海楼等著名皮影艺人。年马传亮等根据吕剧剧本移植排练了用真人扮演的小戏《小借年》,在群众中产生一定影响,从而普及于业余文艺活动中。这一戏曲形式初名“影调戏”,年改名“盖平戏”,又改名为辽南戏。年1月,正式定名为辽剧。
艺术特色
辽剧表演上以中国戏曲表演程式为主体,吸收辽南传统民间艺术。如水袖的运用和武打,适当融合了一些皮影动作。丑角表演还有模拟皮影人物“大巴掌”的滑稽动作和步法。此外还借鉴了辽南秧歌、民间舞和二人转的一些舞蹈动作。唱词结构变化也十分丰富,除常见的“七字赋”(七字句)“十字赋”(十字句)外,还有“五字锦”(王字句)“三字经”(三字句)“六字头”(三、三句式)“三赶七”(句式为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宝塔形结构)“大金边”“小金边”(跟句重复)“啰嗦句”等。
变化多样的唱词句式为辽南戏唱腔带来多种处理方式,形成板腔体和部分曲牌联接的方法。唱腔上分男、女两大系统。生、旦、净、丑各有自己的旋律和基调,其中以丑角的唱腔尤为独特。在辽南戏形成和发展中还派生出一些新的唱腔,如糅合滦州影腔。
伴奏乐器以四弦为主,配以三弦、高胡、扬琴、琵琶、管、笛、笙等。演现代戏时还加上古筝、二胡、板胡、提琴及电吉他等,以增加戏剧气氛。
代表剧目
《宫门断鞭》《逼嫁杀店》《龙凤镜》《打灶王》《当箱子》《花为谁开》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贾亭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