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品种,评剧自打诞生起,便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那么评剧又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就给大家说说评剧的奠基人成兆才的一生。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年)十一月十二日,随着一阵“哇”的啼哭声,成兆才降生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扒齿港镇绳各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那时,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人民生活日益贫困。成兆才很小便尝尽了人间冷暖,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成兆才从12岁那年起,就挑起了全家生活的担子,开始给当地大户人家打工,做苦力。在做工之余,成兆才也没有忘了自学各种乐器,例如横笛,板胡,唢呐等乐器,他都做到了无师自通,赢得了乡里乡亲的一致称赞。15岁那年,成兆才已经小有成就,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秧歌角。这时候的成兆才,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大字不识一个,没有文化基础。从此,成兆才不放过任何可以识字的机会。18岁那年,机会来了,本村的“古槐堂”私塾聘请了金秀才前来私塾讲学。听闻这个消息,成兆才很兴奋,他觉得自己学习的机会来了。成兆才经常趴在窗户外面,听金秀才讲课。久而久之,成兆才学会了《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从此也不再是文盲了。同年,成兆才拜金开福为师,学习莲花落。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年),这时的成兆才已经长大成人了,他进入丰润县魏庄赵小斋班,首次进入天津参加演出。之后,在成兆才的多次艺术实践中,他深感莲花落的节目太单调了,开始有了自己创立一种新的戏曲形式的想法。光绪二十六年(公元年),成兆才开始编写《乌龙院》等剧本,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这也便是最早的评剧了,但那个时候还被称为“平腔梆子”。成兆才的作品因为接地气,反映了农村朴素的道德观念,因而受到农村观众的喜爱。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年),由于光绪和慈禧相后去世,期间禁止各种戏曲活动,导致莲花落走向解体。第二年,也就是宣统元年(公元年),成兆才改组莲花落,正式成立了庆春班,成兆才兼任编剧和演员。很快,庆春班的名气越来越大,成兆才也在此期间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此后的三年,金菊花,小金龙等老演员离开了庆春班,而成兆才则在这时大胆起用了一批年轻的演员,给庆春班注入了新的血液。随着庆春班的不断做大,庆春班的成员良莠不齐,开始出现了一些不良的风气。为此,成兆才制定了班规偏见十大条款,及时煞住了班内的不良风气。
“五四以后”,成兆才根据年直隶滦县的高家狗庄地主子弟高占英谋杀妻子,也就是杨三姐的二姐,而杨三姐不畏强暴,为二姐申冤的故事,写成了轰动一时的剧本《杨三姐告状》。该剧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的残暴,以及官官相护的腐败黑暗现实,并歌颂了杨三姐代表的农民阶级敢于反抗强权,伸张正义的精神。这部评剧自从演出以后,红遍了大江南北,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还被拍成了电视剧。
年,成兆才在去天津演出的时候,把他的“平腔梆子”改名为评剧,评剧之名由此而来,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年,应老友孙洪奎之邀,成兆才加入了振兴剧社,并担任文戏教师和编剧。孙洪奎和成兆才二人志同道合,在他们俩一起合作的这三年,是振兴剧社的黄金时期。
可惜好景不长,成兆才在振兴剧社没有待多久,便染上重病,于公元年2月8日与世长辞,成为评剧界的一大遗憾。但他死后,评剧的历史并未因此中断,他的弟子们接过他未竟的事业,继续将评剧发扬光大。
成兆才为民间艺术奋斗了一生,并留下了部剧本。为了纪念成兆才为戏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唐山市政府,滦南县人民政府修建了“成兆才纪念馆”,用以表彰他的丰功伟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