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优势 >> 正文 >> 正文

粽香里的月牙湖人民资讯

来源:板胡 时间:2023/1/15

有一张老照片,珍藏在月牙湖滨河四村微型博物馆里。

一个山区农家小院,三孔间距均匀的主窑,一孔高高在上的“小高窑”。我说那是我大舅家;文友说那是他大伯家。照片下面标注的是“年彭阳民居”。窑洞的面貌已经很苍老了,用现在的眼光审视,“不适宜人类居住”。而这正是月牙湖移民在故乡时的老宅院。

也许50年前,像这样的窑洞小院落曾经是崭新的、俊美的。实在想不起来50年前它的面貌怎样,没有院墙是记得的,最清晰的记忆是在窑洞里唱秦腔。

春节去大舅家拜年,夜幕降临后,挂在杏树上的红灯笼点起来了,外爷、外奶、大舅、二舅、碎舅、大姨娘、二姨娘、几个舅母,还有我母亲,大家围着一盏煤油灯唱秦腔。一把自制的板胡,两把自制的二胡,好听极了。姨娘、舅母和我母亲的声音,格外婉转悦耳。我和姑舅姊妹们兴奋地在院子里追逐打闹,过一会儿攀住门框看看、听听。

后来,一听到自乐班唱秦腔,就觉得在过年,亲人们在团聚。

往滨河四村文化大院那边走,远远听见大家在唱秦腔。我一下子兴奋起来了。文化大院是一座带走廊的中式建筑。一间一间的大房子,窗明几净。有非遗麻编展览室、有非遗麻编加工室、有书法绘画室、有秦腔演出排练阅览室……

秦腔演出排练室最热闹。

三个打击乐手坐在一侧,三个二胡手坐在另一侧,中间摆放着阅览桌,靠墙摆放着几个图书书架。其中一个二胡手,面貌和我大舅年轻时候特别相似。一样黝黑的皮肤,一样蓝色鸭舌帽,一样笔挺的鼻梁,一样露出雪白牙齿的微笑,一样自信投入的演奏,只是他的装束比50年前我大舅的装束要阔气得多,面前还放着他的手机。五六个农村妇女站成“品”字型,好像在排练,好像在表演。她们翘着兰花指,侧着脸庞,衣着虽然稚拙了点,但姿态与神韵非常有品位,完全一副大家闺秀的好模样。

唱完秦腔,大家又去比赛包粽子。

广场上的乒乓球案子,成了包粽子比赛的赛场。巧手媳妇一个赛一个。

从彭阳的土窑洞里搬出来,搬到距宁夏首府银川市区只有数十公里的月牙湖滨河四村,有属于自己的水浇田,有属于自己的新式红瓦落地窗大院落。城镇化的村庄,半机械化的农业。端午节在即,竟然可以同送文艺下乡的专业演员同台演出。演员们在送戏下乡的大篷车舞台上跳他们的现代舞;村民们在红地毯上唱他们的老秦腔。老人安坐在前排椅子上;孩子们在红地毯上窜来窜去;中年人坐在旁侧花园墙上;青年人站在农用车上。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她的小孩,站在人群中间,指着舞台上舞动的长袖给孩子看。前来参加文艺下乡活动的文艺工作者,掺和在农人里面,有靠树站着拍照的,有坐在乒乓球案子上背台词的,也有坐在农用车上休息沉思写什么,怎么写……

□田晓慧(宁夏银川)

本文来源:银川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