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县城北投头庄村老年间,有一台戏班专唱“哈哈腔”,曾聘雇了宁晋西马庄村人、教戏师尊名老铎者常年住此教戏。
每逢冬春两季,全戏班人马经常到外村、外区甚至邻近他县演出,听说有时长达数月不归。
哈哈腔又被称为柳子调、喝喝腔,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地方剧种,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演变面形成。
该剧种始于明末清初,在清乾隆年间已经流行,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
在不同地方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影响下,哈哈腔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34;、34;、34;三路流派。
哈哈腔的唱腔属于板腔体。
曲调分头板、二板、三板、四板、尖板、安板、导板、搭调等。
唢呐牌子有30余个。
常用的有“大开门”、“小开门”、“水龙吟”、“紧中慢”、“万道金光“等。
伴奏以四胡(四股弦)为主,配以板胡、月琴、二胡、琵琶等。
也有以板胡为主奏乐器。
传统剧目约八十余出。
基本剧目是以“三小”(小旦、小生、小丑)为主。
经常上演的有《双灯记》(赵美蓉观灯)、《李香莲卖画》、《金锁记》、《秦香莲》、《安中魁》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