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书为坐唱形式,伴奏乐器有锣鼓,开始前都要先奏一阵开场锣鼓,借以制造气氛,招徕听众,所以称其为“锣鼓书”。
后逐渐加上弦乐器,其主要演奏乐器为“四股弦”,所以当地群众也称为“四股弦书”。锣鼓书流传于陕州区、卢氏县一带。
锣鼓书的历史可上溯至古代,从敬三皇神开始,表演者击鼓打锣唱曲,并有弦乐和铰子、鼓板、筝击乐伴奏。从曲目考证,唱本属七字词格,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内容无演戏、唱戏情节,产生在戏曲形成之前。
锣鼓书音乐唱腔保持各自单纯古朴的特色,乡土气息浓郁。锣鼓书开始说唱时只有一人,行话称“单体”,后到师徒二人,其后发展到三五人,最多时也可为八九人,但最少不能少于三人。
这是根据场面大小,时间的长短和曲目的大小而定,主要伴奏乐器为锣(底锣、中音锣)、鼓(边鼓)、板(鼓板、手板)、脚板、手钗、四弦、三弦、板胡、二胡、笙、笛子等。锣鼓书以唱为主,声调高昂,节奏严谨。
曲调共有6种,即慢板、二行、流水、垛子、飞板、哭腔,在这6种曲调中,除飞板、哭腔乐器随唱腔伴奏外,其余皆为唱奏分开,唱时不奏,奏时不唱,音乐只起托腔和演奏过门儿作用在卢氏锣鼓书的曲调中,糅合有蒲剧、秦腔、道情、碗碗腔等成分,尤其是蒲剧音乐更为浓厚,其打击乐曲牌,则干脆用蒲剧曲牌。
锣鼓书曲目众多,分长篇、中篇和短篇,大多为传统故事和历史故事。主要传统、历史书目有《红罗衫》《双龙记》《武松传》《割肝救母》《打蛮船》《四海耍钱》《小二姐做梦》《李官保吊孝》《火焰驹》《走南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锣鼓书艺人们创作说唱许多新生活的段子,深受群众欢迎。
锣鼓书艺人们深入山区,走村串巷,为群众乔迁、寿诞、祭祀、农业丰收等演唱。锣鼓书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地方稀有曲种,由于艺人们严承师教,口传心授,所以曲目、音乐、唱腔都基本保持单纯古朴的原生态特色,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
其曲牌音乐、演奏形式对研究中国曲艺发展、变迁历程,从古老音乐中汲取有益成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