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去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欣赏国乐。大约有近一个月没有去了。丰收锣鼓一敲响,顿时有非常舒服的感觉。说实话,我对音乐是不懂的,但这并不影响到我,养成了听音乐的习惯。听着听着,也大概能分辨出水平高下。姜克美的板胡,据说是典雅细腻,但我觉得她低音部分处理的特别好,悠远细长。现场听,绝对是美的享受。周东朝、周艺翔父子二人同台演奏,我闭着眼睛,竟能从一个唢呐声音中分辨出,哪部分是父亲吹出的,哪部分是儿子吹出的。这不是吹牛。尽管我不懂音乐。下午在一个金融风险专家群里,看到大家讨论昨天崔健演唱会,各人感受不同,各有各的道理。我甚至觉得,懂与不懂,这个维度,是人自己强加给自己的一个错误的意识。很多事情不需要搞懂。古人云,大乐天地之和。听音乐时,感受到了“和”,就是至为美好的。就像一道菜,只要大家的口味不是相差太远,如果好吃,大体上能够得到一致的意见。比如峨嵋酒家宫保鸡丁很好吃,我平时不吃这个菜,但吃了峨嵋酒家的,还是不由自主地觉得好。需要懂这个宫保鸡丁是怎么做的吗?大概不需要。需要能够准确讲出菜的味道吗?大概也不需要。会吃即可,觉得好,就是享受。所以说,人的一生,学了很多没用的东西。人们常常自谦,说自己碌碌无为。其实,无为也是很好的、很正常的一种状态,关键是碌碌就不好了,很累。特别是那些上进心比较强的人,不仅今天累,还要为明天焦虑。这就更不好了。人活着,只要舒服就好。舒服的人,从来不会去思考,自己是怎么舒服的。问题是,不舒服是常态。好像是外国有个成功的投资家说过,幸福的秘诀,是放低你的期望。这话有道理。只要不是想得太多,生活都能过得舒心。一日三餐毕竟不是太难,在当今时代。所以说,感觉不舒服、不满足,或者感觉别人对不起自己,主要原因可能是,自己的期望太高。但是,有的人对自己期望并不高,比如笔者,感觉别人对自己都挺好的,也没有什么非干不可的生活目标,整天混吃混喝。但是,也常常感到不舒服。这种情况下的不舒服,应当是来自内心的纠结。我们从正面讲。我是学经济学的,习惯用经济学的方法思考问题。人的一生,大概只会经历三种场景。一是斗争,二是感情,三是交往。如果说这三种场景两两混合或者干脆三者混合在一起的场景,也有,这种情况下,是人自己犯糊涂。我们简单讲。斗争的场景,遵循的规则是你死我活,面对这种场景时既不要想着躲避,也不要心存侥幸,只能勇敢面对。感情的场景,遵循的规则是你情我愿,只要自己心甘情愿,怎么付出,都会感到值得、踏实。交往的场景,遵循的是商业的规则,大家彼此交往,等价交换,互惠互利,有借有还,谁也不要占谁的便宜。反过来讲,斗争的场景中如果总是想着利益和面子,绝对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感情的场景中如果患得患失,比如说夫妻之间天天讲道理,日子肯定是过不长久的。社会交往的场景中如果总是想占便宜,那么你的社会圈子就会很小、很逼仄。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人们都懂,即便没有想到,别人说出来一看就懂。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在里面。问题是在实践中,哪种场景拎不清。最为常见的情况是,人们习惯于在社会交往的场景中,掺杂斗争的规则和感情的规则。分不清场景及其适用规则,就是内心纠结的问题根源。从而想不明白道理,摆不平事,摆不平自己的内心。其实人与人交往,都是很简单的。只要诚实、守信,真诚待人,欲求不太强,就会有一个很好的社会圈子。难的是个人与机构交往、自然人与法人交往。人群之中,十之八九,搞不清楚这种关系。人们会受到机构的胁迫、利诱,从而对机构产生幻觉。这是最为正常的现象。我也不想再分析过程了,直接给个结论吧。人与机构、自然人与法人交往,只有一个规则,即商业的规则。除此之外,任何其他的规则,都是要付出代价的。面对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试图与之尝试商业之外的其他规则的,吃亏的,总是个人。这是人生需要明白的,最为重要的道理。当然,前提是你认为,自由是最重要的。如果失去了这个前提,我的这个结论,也不存在了。大家都是平等的。尤其是人与机构之间,更应该是平等的。人与机构之间,只有吃亏认栽的打算,不要有占便宜的幻想。李义奇
??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