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资源 >> 正文 >> 正文

青海道情

来源:板胡 时间:2024/12/8
道情是一种曲艺曲种。青海道情广泛流传于西宁及海东地区,青海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聚居地也有流传。青海道情的形成及早期流变情况不详。一般认为,约形成于清末民初。已知最早的青海道情艺人,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盲艺人赵有福(年—年),他是当时青海道情表演的佼佼者,擅演的传统中篇节目《湘子传》影响很大。当时,青海道情节目除了自身艺人的表演,还在民间社火和皮影戏等的演出中被广泛借用。如社火节目的“八仙”出场后,在民间小调的演唱中即穿插有青海道情曲目《八洞神仙》;皮影戏中仙、道人物出场后,也有大量青海道情的唱段。道情表演青海道情的表演说唱相间,以唱为主。早期的表演者多为一人,说唱时左手持简板或盏儿(两支细长竹条上端固定碰铃,代替简板)并怀抱渔鼓,右手击渔鼓。也有二人搭档的形式,二人搭档时,另一人持三弦或板胡配合伴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除民间艺人外,走上高台的演出除主演持渔鼓、盏儿击节外,大多还有小民乐队伴奏;有坐着说唱表演的,也有站立说唱表演的。民间艺人表演时,使用青海方音说唱,高台演出有的使用地方语音,也有一些采用普通话。青海道情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基本唱腔称〔道情调〕,具体运用有“阴腔”和“阳腔”之分。曲尾有一个旋律基本稳定的唱腔,由说唱者和伴奏乐队共同帮腔完成,俗称“拉梢子”。高台演出中的民乐队,使用的乐器有三弦、板胡、二胡、笛子、扬琴等。伴奏只演奏前奏曲和大、小过门,行腔时停奏,乐手参与曲尾唱腔的帮唱。文/图:《中国艺术志·青海卷》栏目主编:王十梅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2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