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
元夕或灯节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还记得你小时候怎么过的吗?
时间拨回上世纪90年代
今天,跟着小编一起去感受
峰峰传统民俗文化表演的魅力
东王看苇子灯阵
东王看村的苇子灯阵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流传很久的民间花会表演,在民间艺术领域独树一帜。东王看“苇子灯阵”多年来以人数多、规模大、表演场面大、色彩显眼著称。跑苇人数为双套人马九十六人,另有四个花头,两个抵羊灯,二十四面墩鼓和人数不等的锣、钹、旋等,以及辅助人员达一百二十人左右;擎苇子灯者一般身穿古式蓝绿色服装和头饰,敲鼓者着古式黄色服装和头饰,提小灯笼者着古式黄色服装和头饰,击打大小钹、小马锣者着古式红色服装和头饰。
每年的正月十五,村民们身着彩衣,手擎五颜六色的苇子灯,随着乐队鼓点乐器的节奏,开始“跑圆场”,继之是“四马投堂”,即分列四队于场地中间,鼓乐齐奏,队伍表演“凤凰三点头”,然后是“二龙出水”,即变成两队左右分开,表演正式开始。队形通过灯的流动,围成各种图案和字形,气势宏大,一般有形似“八阵图”的“八门套九星”阵式,还创新出“天下太平”、“实现四化”、“计划生育”等字样,让观众叹为观止。
焰火阵和灯地儿迷阵
早在90年代,峰峰许多村在春节期间都有燃放焰火阵和摆放灯地儿迷阵的历史,其中保存最完整、最有特色的便是彭城镇豆腐沟村。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豆腐沟村就有了焰火社,社头为轮换制,每年一换。其社头条件为村中富裕户,土地必须在五十亩以上,或有相应财产,才有资格承担,副社头和各片负责人,由社头选派或村民推举。自五十年代以来,以生产队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各推举焰火社筹资办事人员,村委会出一名村干部为社头,但仍为一年一轮换,点燃焰火活动规模以筹款额决定。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下午,焰火阵局的摆布就基本齐妥,次日上午社头安排焰火社人员装置烟火架,捆绑各类烟花,布置等地儿,所有活计在中午前全部完毕。
灯地儿的布置为正方形。一般是长宽各十九根木桩,每根木桩顶上放一盏灯盏,灯盏内倒皮油,续棉花捻,称“九曲黄河阵”。燃放焰火的主场,就布置在灯地儿方阵正中央,并在附近的开阔地设置有跑马场,专供火伞、火马、火桌、开路花鞭燃放,转跑起来流光溢彩,如火轮转动。火桌为一木架,上捆绑各类烟火,为燃放增加立体效果,另外在场布置一入场门楼。门楼附近为一棵铁树,用一树枝杆布置烟花,为增强燃放效果,每年还要视灯地规模的大小,在各角落分设数个焰火架等。
从农历正月十四日晚上开始,全村牌楼、灯地,灯火通明,元宵节活动开始,家家将出嫁闺女及老门亲戚全部请到,在院中天地台、门墩上香,点灯盏,敬祀天地、门神等。大街路口用笼盔垒成的火炉同时点燃,社头亲率该村评调班、豫剧班演员,吹着马号,敲着锣鼓、大钐、二钐、锹等司号,自村东灯地儿出发,一路喧天,与村西的锣鼓班对接,称为“迎天鼓”。
正月十五日的晚上,社头在焰火场地摆上供品,以敬天地,祈求天地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随后村上的平调班穿戏妆唱四段戏,然后便开始燃放烟花。
王看花会表演
跑旱船是峰峰最为传统的花会节目,相传在明朝末年开始在王看村盛行。其舞主要技巧是船行而飘,人物有坐船者、划船翁、领航人和护船人,人数多少不等。乐器有锣、鼓、钗、唢呐、笙等。主要动作有旱船步、正弓步、蹁腿飞脚、侧空翻、花帮步、刷腰、蹁腿等,通过拔锚起舟、划船拉纤、遇风搁浅、船随水浪起伏等动作,在鼓乐伴奏下跑圆场,串“8”字,舞步生风,活泼欢快,赏心悦目。
与跑旱船节目同时演出的还有扁担官。该剧目由十多人组成,角色扮演为阳谷县正堂、问官(师爷或账房)、衙役4人、抬夫2人、小丑数人。正堂身着清代七品官服,系玉带,摇鹅毛扇,骑坐在扁担上,问官穿大褂,戴礼帽,抱印盒,表演滑稽自由,表现了百姓渴望“官清民自安”心态。
龙洞背阁
黑龙洞村背山依水,是一泻千里的滏阳河源头、古太行八陉之四——滏口陉要地。历代文人墨客凡到此者,多用“龙洞珠泉”形容其美。至于黑龙洞而得名的黑龙洞村还有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之花——龙洞背阁,问津的人就不多了。
龙洞背阁要求背阁人有力气,能扭善背,多才多艺,不分男女都可参加背阁,背阁人一般下踩半尺的小高跷,肩背一阁。阁和背阁人可多可少,多者可由40多架背阁组成,背阁人员全部化装,人人披红挂彩,从阁的形状、色调和背阁的人的装束上,首先给人一种欢乐热烈的情感,不落俗套。
龙洞背阁的阁上人,大多是由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少女扮演,也有一部分顽皮的男童。龙洞背阁表演的节目既有传统的《瑶池赴宴》《白蛇传》《嫦娥奔月》,又有欢庆太平盛世和农业丰收的新题材,内容丰富,非常受群众欢迎。龙洞背阁的乐器伴奏,大都是民间乐器,如锣、鼓、钗、笙、笛、唢呐、板胡、二胡等。
龙洞背阁分行走演出和打场表演两种形式。行走演出时演员队伍在前,乐队在后、演员跟着鼓点扭动,进入角色,打场表演时,乐队立在一旁不动,演员随着鼓乐表演。
龙洞背阁的演出时间,一般都安排在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期间,尤其是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这三天,是表演龙洞背阁的高峰。其中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龙洞背阁最为红火热闹,盛况空前,龙洞背阁每到一地表演,那里的观众就拥挤的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围观的群众不时拍手叫好,喝彩称快。
抬皇杠
“珠宝满载闪金光,鼓乐阵阵动八方,皇杠悠悠如意颤,你追我赶奔康庄”。这四句诗表述的是峰峰春节民间花会节目“抬皇杠”的表演盛况。
抬皇杠,是冀南民间花会的一种颇具特色的节目,源于古时皇家寿诞庆典和官吏进贡的礼仪,这一花会节目至今在大峪镇仍盛演不衰,以北涧沟西村为最。
皇杠,即皇帝贡品或皇家寿诞礼品的代称。道具是一根柳木长杠和一个特制的长方型木架子,架子内是由数层木匣组合而成的“宝箱”,每层木匣用彩色锦缎装饰,“宝箱”的样式有长方型或品字型,上面缀满用彩色玻璃做成的“珍珠”和镀光纸制做的“元宝”,“宝箱”四角置有四个内插鲜花的掸瓶,角上方挽有四颗大红绸绣球,箱面周围系有16朵不同规格的用彩绸扎成的牡丹花朵以及大小銮铃、铜哨各24颗,“宝箱”顶端两侧还系有两面明镜,名曰“阴阳镜”,有“现妖驱魔”之象征。
抬皇杠成双表演,至少一对,最多十对,阵容较大,每根皇杠由4名头戴尖帽,身着黄色坎肩的“役夫”轮流肩负,后边有两位腰插马鞭的正反人物,反面角色是一名手持腰刀或花枪的响马或山大王,正面人物是身披盔甲,手挥长柄大刀的护卫将军。抬皇杠步法有正步、反步、蹒步、横步、卷步等,套路有“蛇行”“斜行”“十字行”“回环”“飞杠”“劫杠”“护杠”等形式,令人赏心悦目,别有一番乐趣。
秧歌
秧歌在峰峰境内流传范围很广,表演时,演员打扮同于戏剧中的角色,道具为伞、扇、鼓、花、绸等。进行表演多为双队形。场子表演有打圆场,单舞花、双舞花、双行、二龙吐须、剪子股、绕月、蜗牛壳等。舞步为十字步,舞姿多为前两拍身体前俯屈腿,后两拍挺身腿立膝伸,全舞以打击乐伴奏,击拍场舞,有的还配以歌词,以秧歌小调,边舞边唱,喜庆味极浓。
跑帷子
南大峪村是一个以民间花会而闻名的文化名村,民间文艺活动历史悠久。传统的民间花会节目有跑云彩、跑旱船、太平车、武术等,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沿传数百年的花会精彩节目—跑帷子。
跑帷子,又称“跑彩帷”,因节目的道具是“帷伞”而得名。帷子共有24杆,象征着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根帷头上的十二幅画面,象征着天干地支十二属相;帷头上的个绣球,象征着宇宙漫天星辰,另有两面分别绣有太极图和日月祥云的彩旗,称为“彩子”,象征着天地间阴阳交泰、化生万物的气象,持彩子的男青年称为“彩头”。
此外,还配有十八面威风锣鼓、马号、三眼炮等。表演时,当锣鼓响起,马号吹动,二十四杆彩帷分为两队,在两位彩头的引领下,踏着锣鼓的节奏,相互回环穿行,奔走如飞,远望如万马奔腾,近观似雄兵列阵。每当一场跑完,炮手立刻鸣炮定格。倘若在帷伞内按上灯火,晚上表演也十分引人,身着彩装的小伙子们手执帷杆,虎虎生风,两队帷灯在夜空下穿行,犹如火云变幻,金龙起舞,场面非常壮观。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峰峰的年俗文化历久弥香
异彩纷呈
也正是这些灿烂的民间艺术
营造了峰峰90年代浓厚的年味
这里面有你的回忆吗?
来源:峰峰融媒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