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资源 >> 正文 >> 正文

西安秦腔剧院,你怎么这么帅曲江新区

来源:板胡 时间:2023/2/1

全文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8月19日晚

由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演出的

经典秦腔大戏《双锦衣》上本

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隆重上演

拉开了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西安秦腔剧院晋京展演”

系列演出的序幕

还获得了央视新闻频道的报道

02:20

在高亢激昂的开幕曲中,板胡响起,灯光渐亮,北京长安大戏院的余名观众被剧中一波三折的剧情和大气、典雅、传统、正宗的大秦正声所吸引震撼。演出现场还迎来了一位德高望重的90多岁“迷妹”——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看了《双锦衣》上本后还要看下本,她拉着西安秦腔剧院演员的手说:“真的太激动了,你们做得太好了。”

田华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安秦腔剧院携旗下易俗社、三意社两家百年剧社晋京演出,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连演7天,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市属秦腔院团最大规模的一次晋京献礼演出。

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现场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从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整个秦腔界只有一台《火焰驹》晋京演出,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光秦腔剧院就推出七天的演出周,20年时间,西安秦腔剧院从无到有,从没有前车之鉴到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让秦腔的多种属性加速激活为一座城市的品牌知名度增光添彩……

秦腔电影《火焰驹》

十余年来,曲江新区一直以全新的思维方式、现代的管理手段,深化文化院团改革,把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最新态势,最终,让秦腔爆发新动能,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贡献出独特的曲江智慧。

破冰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对于老西安人来说,能亲眼看一场名角的秦腔,就像吃一碗泡馍一样舒坦。但由于人才断档、事业体制不利经营、戏目与时代脱节严重、观众大面积流失等原因,西安市的几家秦腔剧团,在新世纪初日子并不好过。怎么办?改革有一定风险,但不改没有出路,于是,西安市以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和五一剧团四大剧社为班底组建西安秦腔剧院,并整建制移交曲江新区管委会管理。

“当初不少员工顾虑重重,害怕没有退路,担心铁饭碗被打破。”西安秦腔剧院副总经理兼三意社社长侯红琴表示,改制是大势所趋,解决了过去人浮于事、活力不足等问题,所以,当时的第一把火,就是要点燃演员的热情,让大家的心里有希望,脚下有力量。

侯红琴

改制过程中,西安秦腔剧院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下属剧社剧目生产能力、演出效果综合评估,对员工考核上岗,出台奖励激励机制……很多人心里存在的“等、靠、要”的障碍逐一破除,以前的“要我干”,现在变成了“我要干”。

排练现场

而在演员眼中,体制改革带来的“正能量”让他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年参评梅花奖前夕,三意社党支部书记张涛患上阑尾炎,他坚持保守治疗。赴广州演出期间,登台就像踩棉花,但梅花奖评选,不但代表的是个人,也是三意社乃至秦腔水平的展示……摘梅成功后,当评委们得知张涛的幕后故事后,连连说,你真的是要戏不要命吗?

张涛

在戏曲群里流传的一张照片,也见证了演员对剧团的感情。年一次演出时,易俗社武生演员韩磊翻跟斗落地时不慎摔伤胳膊,但他坚持到演出结束。一下台,韩磊痛苦的神情,才让大家知道了原委,很多同事都红了眼圈。“戏比天大”“团比己大”,两个百年剧社优良的基因,在年轻人身上继续传递。

类似的故事经常上演,也见证着体制改革激活“人”力的强大动能。西安秦腔剧院的努力,也让“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论断有了鲜活的曲江解读。

冲刺

曲江让艺术成为文化旅游的“看家戏”

对于以文化产业为立身之本的曲江新区来说,让秦腔的艺术性更强,让秦腔的根须扎得更深以赢得更多市场,必须靠两条腿走路,才能步急脚稳。西安秦腔剧院副总经理兼易俗社社长惠敏莉说,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才能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时代新风采。

惠敏莉剧照

经典秦腔《三滴血》亮相年新年戏曲晚会

于是,《双锦衣》《火焰驹》《胭脂》《法门寺》等60多部经典剧目复排,还诞生了《秦腔》《易俗社》《司马迁》等10余部原创精品。而让演职人员感受最深的是,深化改革以来,由于院团投入方式的转变,原本剧目编排中报批手续、资金保障等方面问题得到了解决。现在,装修一新的老剧场里演出不断,惠敏莉、李淑芳、张涛等相继摘得“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等大奖,两家百年剧社也迎来久违辉煌。

《火焰驹》

《易俗社》

除了保持艺术水准,让秦腔最大可能地与观众面对面,让秦腔更接地气是秦腔剧院的又一必修课——转企改制以后,秦腔剧院除了经常在大剧场公演,还坚持每周末小剧场固定演出,同时,积极投身于“文化惠民”之中,每年坚持惠民演出余场,观众人次接近14万。“戏曲是让群众看得懂看得明白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原易俗社社长冀福记认为,好的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也能够被市场认可、被观众记住。

“每到周末有好戏”惠民演出现场

而对于曲江新区来说,秦腔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文旅品牌盛势,则是另一个必答题。从年起,位于大唐不夜城的“西安年”主场地上,秦腔成为与摇滚、民族等音乐同台竞技的西安特色。易俗社小剧场的演出,不断吸引着外地游客的眼球,外国人围着秦腔演员们,好奇地试着衣服,秒变中国古代人,满眼的惊喜。

这些成绩的取得,在西安秦腔剧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雍涛看来,是以活性思维,“引进来”和“走出去”,让古老的秦腔艺术唱出时代之音,也承担起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使命。

雍涛

“真的太迷人了,我非常高兴来到西安感受音乐和文化。”德国吕贝克合唱学院的歌唱家艾琳·娜在易俗社看完表演后,激动不已。艾琳的话是对曲江探挖优秀文化的肯定,更是对西安以文化做强城市品牌的赞许。

世界著名音乐家谭盾携来自全世界21个国家的多位艺术家在西安易俗社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传承

点燃传统文化的星星之火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术精”。学,就是传承的重要手段。在旧时代的梨园行,师傅教徒弟往往留一手,免得“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在易俗社、三意社,风气截然不同。三意社国家一级演员康亚婵独有的“磕梆子”唱腔,为戏迷熟知。她说,练习这一唱腔前后用了20年,老一辈的言传身教让她受益匪浅,“年轻演员既需要传帮带,也需要磨炼的机会,只要娃们愿意学,我绝对会全部教。”

康亚婵

易俗社的《李白长安行》年轻人唱起了主角。作为获得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三意社的《司马迁》也是一部年轻人担岗的重头戏,国家一级演员们跑起了龙套。“优秀的戏曲演员都是在舞台上磨出来的,秦腔剧院提供给年轻人的机会,非常宝贵。”秦腔艺术研究者苏育生表示,传承和发扬秦腔事业要不拘一格用人才,丰富剧目编排,给更多有绝活的年轻人创造舞台实践机会。

《李白长安行》

《司马迁》

而对于曲江新区来说,传承除了做好当下,更要观之长远,于是一项“薪火相传”的计划于几年前实施——西安秦腔剧院、西安市艺术学校从年起联合开办秦腔定向委培班。

在侯红琴的手机里有一段孩子们的练功视频:孩子们练“一字马”疼得大喊大叫,但老师们“决不手软”,最后一个小节下来,娃不停地抹眼泪,但到了下一节,又主动开始练习。难怪在家长会上,孩子们的班主任秦老师数次落泪,为孩子们的吃苦精神,为秦腔后来者的优秀表现叫好。这群平均年龄十一二岁的孩子,寄托了曲江新区的希望与期许,也让秦腔育苗成林有了保障。

年7月4日,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姚立军在观看西安秦腔剧院定向委培班的学员汇报表演后说道:“曲江新区高度重视秦腔事业发展,希望各部门、各单位齐心协力办好委培班,培养更多传承人,出更多精品,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秦腔艺术贡献应有力量。”

年轻力量的注入,是戏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曲江新区将全力做好秦腔文化的活态传承,大力推动秦腔这一古老而弥新的艺术“走出去”,走进校园、走进乡村,走出国门,让秦腔艺术延续根脉,让大秦之腔响彻三秦,蜚声国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