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千百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历久弥新,传承至今。在济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运河之水如悠悠岁月般安静地流淌,光阴中沉淀下的文化与技艺薪火相传。传说、戏曲、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绽放,匠心与技艺代代坚守传承。每一例“非遗”都是散落在市井民间的璀璨明珠,每一个传承人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今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运河拾遗”系列报道,对济宁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讲好非遗故事,让非遗“活”得更加精彩。
刘世瑞店里墙上挂着的这些二胡,看似构造简单,但其制作技艺却极为复杂。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朱仙娉史欣欣在济宁城区运河路的街边有一间不起眼的店铺,名叫“刘奎龙板胡店”,而这间略显简陋的店铺却有着一百五十多年民族乐器的制作历史,板胡店的主人刘世瑞是刘氏民族器乐制作的第四代传人,他还是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板胡制作技术的传承人。
由于常年从事手工艺制作,刘世瑞的双手提前“衰老”了许多打小练就“童子功”沿袭传统再创新改良记者走进店里,小店不足20平方米,四周挂满了各式各样的二胡。据刘世瑞介绍,家中祖传木工手艺,清朝末期,刘世瑞的曾祖父刘星诚跟随叔父到济宁开店。历经其祖父刘金绍、父亲刘奎龙,一直到刘士瑞,刘氏家族对民族乐器的研究、改良、发展和传承付出了四代人的心血。先后建立了“刘氏乐器制作作坊”和“金祥琴店”,一共分设了三家店铺,产品主要有板胡、坠琴、雷琴以及渔鼓、三弦等。刘世瑞今年已经55岁了,八、九岁的时候就开始随父亲学习木工活,当兵时都是带着工具去的部队。年底,从部队退伍的刘世瑞,开始随父亲系统学习二胡制作手艺。“手工制作二胡的工具少说也有多件,大小粗细各不相同,每件还都有不同的作用,光是熟悉工具的使用,没个三年五年都摸不清楚门道。”刘世瑞告诉记者,因为3年父亲不幸逝世,他接过了店面,一边经营一边研究二胡的制作技艺。到5年的时候,琴店更名为“刘奎龙板胡店”,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积累,刘士瑞熟练地掌握了前辈传承下来的二胡手工制作技艺。
刘世瑞制作二胡需要各种各样的工具,他将这些工具视为他亲密的伙伴在多年跟随父亲系统学习民族乐器的制作过程中,刘士瑞学习了不少济宁民间文化,使自己在民间技术与民间文化传承学习中成长起来,并不断在总结前辈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勇于技术革新,大力挖掘了已近失传的民族改良乐器雷琴、坠琴。通过走访学习民间民族乐器演奏大师,听取各路专家对雷琴、坠琴在使用中存在的不同意见以及自己的理解,认真研究挖掘。9年1月8日,刘世瑞的民族乐器制作工艺被济宁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本人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年5月,刘世瑞参加了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专业音响,灯光乐器及技术展览会,高超的手工制作技术受到各路专家的高度赞扬。他个人也在改良民族乐器展演中讲演并演示了雷琴及雷琴制作技术,大会主办方将他改良制作的雷琴收入了《中国民族乐器音响标准库》。
刘世瑞正在进行雕刻细节决定成败满腔热爱铸就百年口碑刘家所作乐器音质厚实通透,音色清纯、明亮、灵敏度高、手感好,得到诸多艺术家和爱好者的称道,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板胡和二胡。由他制作的每一件乐器都拥有优良品质的木材以及精心雕刻出的精美纹饰。记者了解到,全国各地很多琴师都会选择在这里定制二胡等乐器。刘世瑞说,“二胡由琴杆、琴筒、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码和弓毛九个主要部分组成,看似构造简单,但其制作技艺却极为复杂。制作二胡的每个细节都要做到极致,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差失,都会导致前功尽弃。”
刘世瑞向记者拿出了他的“镇店之宝”,上面的每一个花纹都说经过他精心雕刻他告诉记者,制作一把二胡需要选材、下料、抛光、打蜡等大大小小近百个工序。也因为用材用料不同,制作二胡的周期和价格也不同,一把二胡七、八百元至上万元都有。刘士瑞选择的都是紫檀木、老红木这些木质硬度极高的上等木材为制作材料。板胡的标准长度是74—78厘米,琴头一般分为龙头和马蹄两种,胡头形状全部采用纯手工雕刻。琴筒后部则一般采用手工镂空花纹。同时,为了保证乐器的长久使用以及音色纯正,琴杆与琴筒、琴轴选择使用同样的木料进行制作。“二胡的安装阶段也非常重要,安装角度、平直口的严密程度等都决定了一把二胡的音色好坏。”他告诉记者,其实乐器制作及手艺的传承,最重要的就是民间艺人对手工工具的熟练使用。
刘世瑞手中的红册子是他的爷爷留传下来的,里面记载个各种琴的做法和图示。学无止境无条件教学传承非遗财产说到传承,刘士瑞显得有些伤感,他说,“人不能没学会走就想先跑,这肯定是要栽跟头的。做民族乐器,最基础的是得先把木工活做好了,但现在你看做木匠的还有多少人啊?”现年55岁的他还在一边学习祖传工艺,一边努力钻研现代的科学技术。“虽说在制作工艺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学无止境,而且我现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和山东理工学院都担任着客座讲师,肯定还要继续钻研。”刘士瑞坦言说,他也喜欢跟朋友喝茶聊天,但作为一个男人得担起责任来,除了养家糊口,老祖宗的东西更不能这样丢了。“我也跟学生们说,你们上我的课可以不听,但都得想想就这样混日子自己以后能干什么?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没有一技之长,你出苦力都没地方!”刘士瑞告诉记者,他今年55岁,再干20年就已经七十多岁了,他非常希望能够把这门手艺留下来,所以在讲课时更是跟学生们一再强调有兴趣地可以到店里学习,绝对不收一分钱免费教,更想从中挑选出一个有天赋肯努力的孩子将这份宝贵的非遗财产传承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