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前景 >> 正文 >> 正文

新安文化40三吹三打

来源:板胡 时间:2023/10/30
北京哪里痤疮医院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421470077907&wfr=spider&for=pc
三吹三打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杨茜/文詹程开/音频一年岁越大,世界越清净。淳安县汪宅乡茂畈村的村民,84岁的吴寿德,耳朵背了,话也少了。日复一日,他更习惯一个人坐着。“要不要把你的那些个老伙计拿出来?”老伴凑近他耳朵提议道。是啊,好久没摆弄了。吴寿德笑着点点头。老伴从衣柜里翻出袋子,小心翼翼地拿出了唢呐、笛子、先锋,一一摆开。吴寿德轻轻拂过这些陪伴了他多年的乐器,就像在抚摸珍宝一样。谁说不是呢。这些不仅仅是他谋生计的工具,还是陪伴他走过几十个春夏和秋冬的朋友。无论是本村的,还是外村的,都知道吴寿德。他是现存的汪宅“三吹三打”传承人中最为年长的一个,擅长唢呐和笛子,尤其是唢呐。年轻时,一口气能吹上很久,更为夸张的是两个鼻孔吸着烟,嘴里还能吹着唢呐。当然,这样“杂技”般的场景,也只有寥寥几位老人看过罢了。吴寿德很少炫技,但有些技能,就像烙印在身体里一样,即使好久没有练习,仍信手拈来。瞬间,嘹亮的唢呐声响起。听力不好,身体仍能跟着音调微微晃动,神采飞扬,记忆被拉回到那些久远却清晰的时光里。二三吹三打,对吴寿德来说其实是一个陌生名词。他只知道,唢呐是他一生的执着。在闭塞落后的村庄里,人们为了生存而忙碌着。年之前,村子里出生的娃娃,几乎没人读书,能干活就成。吴寿德是家中的老大,后面还有5个弟弟和6个妹妹。从学会走路开始,他就帮家里干活。长到十多岁,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如何放牛、如何割草、如何砍柴,他可是能手。某一天,他在田里干活,突然听到一阵悦耳的声音,有节奏,有旋律。那时候,他根本不知道,那叫唢呐。听到唢呐的响声,那是要碰运气的,遇上村子里的喜事,才有幸闻之。对吴寿德来说,这几乎是田埂上最动听的声音了。他悄悄地守着自己单纯的快乐。吴寿德的父亲是一名轿夫,经常被请去抬轿子,没事的时候吴寿德也跟着去凑热闹。他最欢快,会盯着吹唢呐的艺人看个不停,久而久之,这种痴迷的眼神被父亲看穿了,但没说穿。吹唢呐的艺人毕竟是少数,村子里办喜事,要找吹唢呐的,都会到遂安雇人,一来二去路上耽误工夫。吴寿德13岁那年,父亲试探地问了一句:“村里以后办喜事,都要大老远去请人。你能不能学会?”眼神中略带笑意。“我试试看吧。”(图:先锋和唢呐)三有些事,天注定。小小年纪,吴寿德成了村里的香饽饽。父亲很开心,堪比家中出了个状元。他在想,当初托人在金华花了5块钱买的唢呐,值了。说来,不得不相信天赋。音符不认识一个,当然,那个年代估计没人认得,都凭乐感。学艺的过程,简单得可以忽略。那天,村子里有喜事,外村来了个吹唢呐的艺人,晚上就住在吴寿德家,他主动跑过去跟人家请教,第二天又认真听了一回,差不多花了三个晚上的时间,就学会了。不能说完全一样,吹出来的旋律,有了八成相似。扬眉吐气的最好证明,就是每场喜事吴寿德都被邀请,个子小没关系,直接骑在人家肩膀上吹奏。最开心的是,吹一场,能挣得6斤大米。把自己的爱好变成养活自己的营生,吴寿德是走在前面的。当年,这么干的可不止他一个。和吴寿德相差7岁的同村人吴荣旦,是个特别爱笑的人。虽然上过村小,但是最大的爱好就是跟在吴寿德身后,听他吹唢呐。印象最深的一次,吴寿德跟着一大帮大人到光昌乡奎星桥村,帮着邻居迎接一个新娘子,吹的曲子已经记不清,但是整整一夜,迎亲队周边围了很多人都不愿意散去。11岁时,吴荣旦也拜了师父,名叫滕树德,学拉二胡、京胡、板胡。彼时,还有好几个年轻人都在各自学着乐器,与那些成日里在田间劳作的年轻人慢慢地就区分开来了。四小打小闹终不成气候。年茂畈村创办婺剧团,吴寿德和吴荣旦都进了团。这次是系统的学习,团里特地请来了同乡井塘村方祥金老艺人传授三吹三打。三吹三打,这个名词不是专属于淳安,它既可以指云南镇雄特色小吃之一的烧洋芋,也可以是陕北大唢呐表演形式,也可以是羌族器乐合奏。但是在淳安,最有特色。三吹三打,可以是一人独奏,主要以鼓、唢呐、梆子为主要演奏乐器。表演时或鼓声隆隆,或唢呐如泣如诉,动静结合,别有味道。其中以越剧金发小生之子、东源港百姓戏称“禾木瞎子”的“三吹三打”为一绝,堪称精品。不过,流传到现在,会这种绝活的人已很难寻觅,几近失传。最普遍的还是多人演奏,都是9人成队,所用的乐器也是固定的,演奏一曲约需半小时,其乐器主要有小鼓、大堂鼓、板鼓、竹梆子、苏锣、小锣、大钗、小钗、横笛、大唢呐、小唢呐、微胡、二胡、低胡、先锋等。在舞台演奏时,按“八”字形或半圆形排坐,鼓板居中(指挥),其余打击乐器坐一边,吹拉乐器坐另一边,以先锋、横笛、徽胡、小唢呐、中唢呐轮番主奏,中间乐曲加配锣鼓,曲调有丝丝的缠绵之声,又有喇叭的毫放、壮阔之音。演奏的曲目多以民间曲艺为主,也可演奏戏曲、歌曲之类,选曲比较灵活,富有乡土特色。即使是传承人,说起它的起源,依然无人知晓。就连前辈方祥金老人,在过世之前也没有再深究。有种说法,“三吹三打”成于隋唐年代,兴于明清时期,一直在民间流传,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到清朝时,“三吹三打”处于鼎盛时期,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百姓喜爱。五婺剧团名噪一时。“三吹三打”起初是婺剧团演出之前的闹台节目,后来,逐渐演化为逢年过节和重大喜庆典会也组织演奏。上世纪80年代中期,婺剧团虽停演,但是三吹三打奏乐表演活动却被传承了下来,仍然活跃在民间村头弄堂之间。那个年代,大家的想法都挺单纯,不为挣钱,只为兴趣爱好,图个痛快。白天大家都帮着分担家中的活。只有晚上,团员们聚在一起练习,一遍一遍,琴瑟和谐。当初建团时,26人,后来进进出出,也达到过鼎盛时期,越到后期,人丁稀少。再后来,大批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很少有人愿意学习“三吹三打”吹打艺术,正是“青黄不接”时。为抢救和保护“三吹三打”这门传统民间乐曲,淳安县从年开始,对“三吹三打”乐曲进行收集、整理,编印了《淳安县民间器乐曲选——三吹三打》,从此,不仅使“三吹三打”的乐曲从原越剧、婺剧、徽剧、睦剧多种表演形式规范到统一乐曲,并在全县各“三吹三打”表演团队中沿用。现如今,要是哪户人家想要办一场复古的婚礼,肯定会将“三吹三打”重新搬上舞台。只不过,吴寿德和吴荣旦并不在邀请之列。闲适的乡野生活,更适合他们的心境。吴寿德的唢呐声引来了居民的驻足,也把吴荣旦给吸引过来,他带来了心爱的二胡,和吴寿德并排坐在长条凳上,找好时机,悠扬的二胡声融进了嘹亮的唢呐声中。夕阳下,两个老人,一个84岁,一个77岁,一个听力不好,一个眼睛不好。一下子回到了十多岁的年纪,只是单纯地沉浸在最熟悉最挚爱的乐曲中。●读散文知新安“三吹三打”是淳安乡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曲调悠扬优美,表演气氛热烈,备受老百姓喜爱。年“三吹三打”作为淳安民间传统文化被采入《杭州市民间乐曲选》,年分别列入淳安县和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已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