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前景 >> 正文 >> 正文

武安平调落子一

来源:板胡 时间:2023/3/30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市独有的两个地方剧种,两个剧种同班同台演出,称为“两开箱”,全国罕见。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考证,平调约产生于明末清初,落子约产生于明嘉靖年间,两剧经长期演变而日臻成熟,武安人至为喜爱,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常可听到吟唱之声。抗日战争前,武安平调、落子均为男性演员,抗日战争中,抗日根据地出现女演员。解放后,女演员日多,除个别丑角外,已无男扮女现象,而女扮男角却多了起来。

武安平调

起源平调起源有两种传说。其一,明代时,武安有两个落魄文人,分别创立了武安平调和开州平调(开州即河南濮阳,开州平调亦称大梆子,流行于豫北、冀南一带)。其二,明末时,武安和村白某,西湖村曹某,在河南演唱怀调颇有名气,后回乡创办曹、白两科班。他们在怀调的基础上,吸收武安方言和民间歌曲,逐步形成了武安平调。第二种传说依据充分,如曹、白办科班分门教学,师徒按班次排辈,解放后尚在一些老艺人中流传。另外,艺人中还有“平、越,怀”不分家的说法,即平调、越调、怀调艺人在一起唱戏,吃喝不分家。从剧种看,平调与怀调不仅剧目、表演基本相同,且唱腔、曲牌亦有许多相同之处,黑脸唱腔几乎完全一样。年“七七”事变前,武安一带有5个科班。“七七”事变后,伪县长李聘三所办科班,既学平调又学京剧,京剧的武功、身段和锣鼓被吸收进来。平调流行冀南的邯郸、邢台,豫北的安阳、新乡,晋东南长治等地区。

表演艺术属于梆子腔系,曲腔悠扬,旋律流畅,风格独特,有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板式。早期文场主要用二弦、轧琴、板胡等伴奏,后又增添了二胡、中胡、唢呐、笛子等;武场除一般普通打击乐器外,另有大锣、大铙、大镲、战鼓,称为“四大扇”。平调角色行当齐全,有红生、小生、老生、配生、青衣、小旦、彩旦、老旦、大脸、二脸、三花脸、杂花脸等行当,合称“四梁八柱”或“四生四旦四花脸”,其中以红生、小生、旦、大脸为主角的戏最多。平调的武打自成一格,粗犷豪放,带有剽悍的民间武术气概。十二行中以红生、小生、旦的戏最多。红生戏最多,如杨继业、赵匡撒、李渊、王莽等。小生中文质彬彬的扇子生很少,一般少爷公子由三花脸扮演,而武小生居多,如罗成、杨六郎、李彦荣等。平调的武打粗犷豪放,带有彪悍的民间武术气概。艺人多为本县人,故以武安话为基础韵白,有的戏,有的人物甚至完全用武安方言,乡土气息浓厚,风格淳正朴实。

传统剧目平调俗称大戏,有传统剧目多个,以历史故事戏为主,也有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戏,而民间生活小戏较少,影响较大的剧目有:《两狼山》《天仙配》《天河配》《盘坡》《三进帐》《三上轿》《桃花庵》《朱彦荣吊孝》

《反南京》《铡美》《铡子》《铡赵王》《司马懿观山》《敬德背鞭》《反面唐》《扫洪州》《奇男传》《反潼关》《反长安》《反冀州》《三劝》《审马荣》《反徐州》《访姬昌》《姚刚征南》等。5年出版《武安平调落子剧本选》。

摘自:《武安城志》

原标题:《武安平调、落子(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