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强调科学本身的局限性。人的存在本身,是一个谜。而且这个谜,是有正面意义的。它是一种先天的盲点。呵护盲点是人类唯一的希望。”
——吴国盛
生了小病,但为了更好地休息便居家办公,一并静养几日。手机收到十三邀采访傅高义的预告推送,惊觉已两月未追更了。一点开,许知远果然又不令人失望,在五月份上线了对吴国盛教授的专访。
《科学的历程》一书,是我出于工作需要才进行的阅读。读时距离它第一次出版,已经过去了25年。阅读期间我无数次强迫自己记住人类从起源至今发现的宇宙真理、创造的科学理论、践行的物理实际……在一次又一次向理科学问低头的瞬间,不经反思:到底国内人文学科何时才能走出近现代历史伤痛造成的阴影,才能褪去几代文科学人的自卑?
像吴教授这样的科学史家们,向来尽力搭建文理之间的桥梁。而互联网的冲击,却还是由于科学自身的“割裂”逻辑导致现代社会一个又一个的信息茧房。在这个日渐分离、封闭、各自自圆其说的世界里,打破壁垒进行沟通已然成为一件难事,更妄论形成共识、创造亲密。
如何去纠正一种观念?一种“不够聪明、学习不好才学文”的观念?如何去培养一种意识上的均衡,一种文理势均力敌的平衡?由此开始,吸引更多的人才涌向人文学科,为人类思想的进程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和可能性。
我非常赞同吴教授对于“科学有其自身发展逻辑、而非只是一个中立的工具”的论点,这个观点应该被更广泛地接受,作为现代社会对抗诸如基因编写、核武器等等技术发展的理论武器。
人类需要盲点,更需要在盲点面前放下自大,对其产生敬畏。因为那个无法到达的康德口中的“彼岸”,恐怕才是人类最终得以安全延续的港湾。
推荐观看:《十三邀
吴国盛专访》(腾讯视频)
推荐阅读: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全新修订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商务印书馆,年。
注:封面图片来自节目截图。
寒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