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需要记录,记录了就是历史。
有一段历史不需要回忆,就在那永不消失的时光里。
有一所学校不需要记起,永久的铭记在东平教育的历程碑上。
东平四中始建于年,当年隶属聊城地委的《平阴四中》,后变成隶属泰安地区的《东平四中》,这个名字也从此定格在那里。老树盘根又发新芽,因而萌生出接山乡的《接山中学》;后又有接山张河桥两乡合并后的《接山乡第一中学》;又因撤乡为镇得名的《接山镇第一中学》,又到合班并校后的《接山镇中学》……。先后经历了六十多年的时间。时光流年似万花筒,变来变去五光十色,但心目中的东平四中是我们永远的母校,她的名字和我们的青葱岁月都存储在美好的记忆里。
东平四中哺育滋养了几代学子,苦乐年华中不乏星光闪耀,当年的青年才俊张庆黎曾经走进就读,从这里走出,挺起了国家栋梁,接过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的重任;后又迎来了有志青年刘渊在这里苦读,又在这里腾飞,担当了新时期和谐社会的脊梁。留美博士于保法和我们一起走来,又是一柱擎天,抗癌斗士,让美国人目瞪口呆,东平四中的骄傲,中国人的骄傲!他们为东平教育增添浓墨重彩,我们也自豪的成为红花绿叶,东平四中在浩瀚的天际演绎了众星捧月的最美华章。
在那洪流滚滚的年代,东平四中还有一群人在里面舞动青春,活力四射,时代曾赋予这个群体一个响亮的名字“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绕了一个大圈,是为了介绍母校,就像当年放露天电影首先放一段《新闻简报》一样,其实我最想提起,最想回忆的是在东平四中文艺宣传队的日子,回忆那段最美的青春文艺岁月。东平四中宣传队镌刻着一个时代的烙印,也承载着一群风华正茂的东平四中学子们的青春与梦想,更承载着那轰轰烈烈的艰苦岁月却又美好的记忆。
我们入校是文革的后期,正临批林批孔,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东平四中文艺宣传队。肩负着校里校外的宣传责任和任务,忘不了去田间地头,学大寨战天斗地的奋战现场演出,去各大队(自然村)夜场慰问演出,那个时代那个场景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特殊的舞台,这段特有的历史背景,有一段报幕词为证,当年,每当锣鼓开场停息后,就有甜美可爱的报幕员张翠英首先出场,她走上台说到:“贫下中农同志们,社员同志们,大家好!东平四中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慰问演出,现在开始!(然后是台下热烈的掌声)第一个节目《庆丰收》……小吕剧《都愿意》,豫剧《三定桩》,山东棒子《划线》,歌曲表演唱《老两口学毛选》……”,这是足能证明那个时代的特殊音符,只要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有谁不知道这些话这些节目演示代表的是什么。
东平四中文艺宣传队每届都有,承前启后一茬接一茬,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娱乐,学校乡村一片静悄悄,除了鸡鸣狗叫仅有的就是家家必须要求按的小广播喇叭,因此宣传队就是当年耀眼的明珠,成了全公社贫下中农社员群众的爱宠,有一技文艺之长的被宣传队选中是一件幸事,在人们的眼里谁参加了宣传队就像是现在的明星。说到此想起一个小插曲,那年李聚田老师给我排练了一个曲艺节目,京东大鼓小段,演出后反响很好,受到了乡村老少爷们贫下中农的称赞,也被公社广播选用播放,一个媒婆给我同族的青年牵线做媒,就拿我当明星一样说事,对女方说这男的就和我一个生产队,同姓一家人,房子也紧挨着,说来也巧了婚事成了,嫁过来后,时间长了那女人说到,就冲我是邻居同意的,哈哈真是铁杆的追星族!
每年参加全县文艺汇演,还要抽调部分乡村有文艺天赋的人才充实,夏谢的翟忠宜不识字,但他嗓子好调门高唱的好,每年都让他去,在村头乡尾他是热议的话题,都说他虽然不识字但是记性好,别人帮助读几遍台词他就记住了,成了当年的传奇人物;李灿银和伊同泉在泰安铁路干过文宣队板胡都拉的很好,也抽调来,徐延树是退伍军人,横笛吹的好,每场演出都有他的笛子独奏,再后来我们同村的张西庭张西玉姊妹俩一个会吹一个会唱也被调选,那时谁能成为东平四中宣传队的队员就是一种不言而喻的耀眼标签。
除了在各大队选调的文艺优秀人才,学校的同学们能选进宣传队的每一个队员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而且,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说,个个都颜值很高!这话一点不假,特别是女生,个个靓的扎眼,也有没文艺特长就进宣传队的,只是长得漂亮,要求品学兼优的条件就有些宽松了。无论什么理由只要进了宣传队,和其他同学相比,这些人就多了一个令人羡慕的身份,宣传队的队员,在人生的书册中多了一幕精彩的篇章。在这篇章里,有响亮的歌声,有悠扬的琴声飞扬,有舞动的身姿,有闪烁的灯光,有热烈的掌声与喝彩声。那些画面、那些身影,那些掷地有声的歌舞,声情并茂的表演,都曾唤醒了那个特殊时代的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队员们能歌善舞,吹拉弹唱,活波可爱,在那个时代,在学校,在乡村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是俊女帅男想往羡慕的群体。
青春岁月在东平四中这个大家庭里,有了宣传队这个小家,又多了一份温馨,回忆那段不老的时光,纯洁无暇,队员们都如兄弟姐妹,无论是集合排练,还是出外演出,无论到哪都是肩并肩,无话不说,打打闹闹,嘻嘻哈哈,都有着天真活波的性格,虽然处在不能温饱的时代,但都是那么的无忧无虑,自由快乐。
段振业近照那个时候,演出的舞台很简单,没有华丽的布景,也没有纯色的幕布,更没有豪华的灯光,用的是煤油汽灯,汽灯是那时最奢侈的舞台照明,明亮的刺眼,但是在演出中间需要打气,要停止演出,后来高压电普及了,改用电灯,两个一百度灯泡,也足以把舞台照的通亮。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布景道具,大多数道具都是老师或者是老队员自行设计制作的,曾记得赵永强几个四级的大哥大姐用硬纸板做成弯弯的大镰刀,再涂上颜色,既夸张又逼真。演出的服装,大多数是自备,仅有的几套演出服就是饰演老头老太的宽松便装,甚至有的乐器也是自己动手做成的,尽管条件很有限,但老师、队员都满怀激情,全身心投入。
这张照片是老同学老队友尹秀珍发给我的,感谢她把美好珍藏,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幕幕温馨而欢乐的场景把记忆打开,仿佛回到当年,回到了青春岁月,回到最纯真的年代,没有名利的掺杂,没有物欲的浊流,只有共同走过的一段黄金岁月,因为至纯至真,所以像玉壶冰心,似银色月光,让人心透明,魂魄温馨。四十多年的风雨岁月沧桑洗涤了我们的稚嫩和天真,但洗不去我们心中那份深深的同学情谊,那时的点点滴滴,叙说着对过去的怀念,仍然兴奋,仿佛回到从前,一切都值得回味、珍惜、铭记。
写到这里,也到了我最想说的,我们宣传队的老师李聚田,他是东平四中的音乐老师,文艺宣传队的领导编导总指挥,他是队员们音乐的启蒙老师,特别是我受他的影响最深,受他的熏陶我爱上了乐理知识的学习,并一发不可收拾,很短的时间学会了识简谱,逐步熟练后能在班里教同学们唱新歌,那时的歌曲都是革命歌曲,曲谱简单,四二的拍子,行进速度,刚劲有力,很容易学会。毕业后我立刻投入到农业学大寨的行列,在大寨田里活跃起来,配合公社大干快上的计划任务,我把宣传口号和短小诗句谱上曲,教给几个村的青年传唱,很受欢迎。
对于李老师,现在想想,用最美溢的词来赞美他都不为过,在我的眼里他几乎是全能。带领乐队演奏,指导舞蹈排练,唱歌,曲艺,道具,化妆等等。一台台节目从排练到演出,从准备乐谱到制作道具,都是他一手操办。他会巧妙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启发大家大胆创意,引导老队员传帮带,每个节目除了成品剧目之外,他都是自己谱曲编排,队员们演唱和使用乐器的基础参差不齐,他不厌其烦的指挥合练,翻来覆去的排练。说来也挺神奇的,我们每次排练,一直到演出前一天的预演彩排,都错误不断,但是一到了正式演出,效果总是最好到几乎完美。年春节去州城参加汇演就取得了优异成绩,名列前茅,为接山公社争得了荣誉。
光阴似箭,流年似水。当年毕业离校至今已有四十余载,在这漫长的人生岁月中,自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都源自那美好青春激情燃烧的积淀,付出努力的同时,也得到了满满的收获。回望已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旅程,岁月长河里有美丽的浪花,有荡漾的微波,岸边也有炫彩的风光,绮丽的景色,但是最初的美,永远定格在宣传队的那段时光里。我尊敬的李老师,您在家乡还好吗?当年那群叽叽喳喳的队员们,现在也大都扔掉六十奔七了,分别的时间太久太久,我在这里深情地向您道一声,谢谢啦!祝您晚年幸福安康!还有与我有同样经历,曾经一起排练,一起欢笑,一起度过了人生中最光鲜靓丽的一段时光的亲爱的队友们,当年的兄弟姐妹们,真的好想你们!在我的记忆深处永远有一席纯净之地为你们保留。与此同时,一并祝福当年在乡村抽调来的大哥大姐们在家乡故土或在他乡远方安度晚年!福寿康宁!也以同样的心情,真情祝福东平四中五级、六级的全体同学们福如东海,幸福满满!无论是同窗同桌,还是同级同校,愿都能不忘初心,同心共勉!在奔七的路上欢歌笑语,寿比南山!你们无论在快乐老家还是在天南地北请接受我诚挚的表白,见字如面,祝愿大家子孙绕膝,福如东海,阖家幸福!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华……
逝去的是时光,
留存的是永恒的美好。
谨以此篇回忆我们的最美青春,回忆那永不凋谢属于我们最美好的青春文艺岁月
年8月.段振业
(作者,段振业,著名篆刻艺术家,东平四中五级一班学生。本文由作者和东平四中《母校情怀》编写组独家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祝东平四中——现东平县接山镇中学新老校友春日安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万事如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