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发展 >> 正文 >> 正文

清水河民间唢呐吹奏被列入呼和浩特非物质文

来源:板胡 时间:2024/8/28

在呼和浩特托克托县“托克托吹歌”在托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展演活动连续举办过三届了。吹歌又称响器班,“吹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以吹管乐器为主的汉族传统器乐演奏形式,乐器以唢呐为主,配以管、笛、笙、箫、板胡、四胡、扬琴等伴奏乐器以及鼓、锣等打击乐器。以其粗犷刚劲、剽悍激昂、形式多变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托克托吹歌”起源于晋北,迄今已有约年历史,是土默川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器乐演奏形式,现已形成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完美结合的独特风味,被列入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李玉红为代表的第三代“托克托吹歌”传承人将本地民间吹歌艺术带上大内蒙古唢呐形成了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完美结合的独特风格。

内蒙古乐人所演奏的二人台、门楼调等以模仿剧种中唱腔为主,内蒙古唢呐吸取了二人台伴奏乐器“枚”的特点如:历音、琶音、喉音、连吐等技巧,通常以一个人吹唢呐另一个人耍口琴的形式演奏。

其形成阶段主要在同治光绪年间,且形成于内蒙古中西部阴山以南区域,并在这个区域临近的陕北、晋北和张家口地区流行。曲目反映的主要是内蒙古中西部的生产生活场景,包括语言在内的好多细节非常贴近老百姓的日常所见所闻。二人台,以及类型相对接近的艺术形式漫瀚调,都具有蒙汉文化融合的成分,并与走西口农耕文明高度关联,“二人台”从诞生之日起就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漫瀚调代表作品:《双山梁》《二道圪梁》《打渔划划》。浩如烟海的内蒙古民歌中,鄂尔多斯高原有一个风格殊异并极其珍贵的歌种,这就是漫翰调。漫翰调是两个民族的人民长期相处,共同劳动、生活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歌种,是蒙、汉两个民族长期音乐文化交流的结晶,是民间山曲的结合。

内蒙古自古以来地大物博,草原人多以游牧为生。自秦汉时起,汉族人民开始移居内蒙古开垦谋生。至清代嘉庆、道光以后,由于普遍实施“借地养民”政策,内蒙古王族历来就私自招民放地,使汉族人口在内蒙古大量涌现,许多地方开始形成蒙汉通融的局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宫廷及民间音乐文化的碰撞和衍生。

久而久之,一部分民歌小调、悠扬广阔的蒙古族民歌不仅被汉族百姓所喜爱,而且还借鉴汉族爬山调灵活机动的即兴填词办法,随心填词演唱,这便是漫翰调初期的萌芽。由于用蒙古族民歌曲调填汉族歌词演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给即兴填词奠定了坚实的发挥空间保障,朗朗上口的旋律很快就被蒙、汉两族人民所喜爱。随着历史的变革和蹉跎,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曲调结构——漫翰调。

漫翰调以五声音阶为基础,要求演员的嗓音条件要好,漫翰调的音程跨度和张力较大,漫翰调曲调多大跳,七、八度大跳较多见,九度、十度甚至十一、十二度的大跳也时有所见。音域较宽并自由发挥为主,真假声混合演唱法跌宕起伏、随意洒脱、诙谐豪放、高亢有力。

这不仅受蒙古族各种艺术很大影响,还吸收了汉族爬山调等民歌的基本特点。鄂尔多斯高原地广人稀,百姓性格开朗爽快、纯朴勤劳,这也孕育了漫翰调的旋律特点和艺术价值。

地方唢呐介绍内蒙古唢呐艺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蒙古族演奏的胡笳、毕休固尔等少数民族乐器,第二类为汉族文化传入,从山西晋北一带(忻州、原平、定襄、五台等)走西口传入的柏木唢呐,通常以筒音为F的唢呐为主,加以管子、口琴、龙头号等吹奏乐器。“托克托吹歌”和“清水河民间唢呐吹奏”已被列入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是内蒙古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文化特色表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