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土家族毛古斯《狩猎》,毛古斯舞是最具古老的舞蹈,中外专家称“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湘西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是老公公的意思。它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迹的一种古老舞蹈。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每逢过年节跳摆手,都要跳这种古老的舞蹈。
在河南淮阳羲皇文化广场上,第九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正式拉开帷幕。演出现场,气势恢宏的韩城行鼓率先登场,鼓阵排开,令旗挥舞,似黄河咆哮,如万马奔腾。紧接着,河北昌黎地秧歌、陕北民歌、蒙古族安代舞、陕西传统音乐、广东醒狮、苗族服饰、青海的花儿、羌族羊皮肚舞、河南豫剧,可谓精品云集,阵容强大令现场观众目不暇接,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精彩的演出使在场的观众享受了一场文化艺术大餐。
河北昌黎地秧歌《炫舞奤风》,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滦南等地。它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至今。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轻快自如、自由灵活地扭动,做出比较细腻、风趣的戏剧性表演见长。昌黎地秧歌是一种体现农民生活情趣、舞蹈风格鲜明独特的秧歌形式,它反映了农业社会、农村生活的部分特征和农民乐观诙谐的精神风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蒙古族安代舞《安代魂》,蒙古族安代舞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安代舞发源于库伦旗,据考证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库伦体制是"政教合一",寺庙林立,僧侣众多。清朝中期,各地闯关东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相糅合铸就了库伦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
陝西传统音乐《丝路欢歌》,地域特色鲜明,集打击乐、板胡、鼓乐及舞蹈于一体,乐曲高亢嘹亮,铿锵有力,凝聚人心,充分表现出陕西人民的洒脱、豪放、热情。舞蹈前期板胡用鼓陪衬,鼓和板胡相互配合,后面先是一段鼓的独奏,然后是一段板胡独奏,突出古老丝绸之路的故事。
广东醒狮《南国雄狮展英姿》,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地道的广东民间舞,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苗族服饰《七彩苗染》,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摄影:肖海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学会会士,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周口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周口市艺术摄影学会常务理事,西华县艺术摄影学会主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