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发展 >> 正文 >> 正文

说说河间的三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来源:板胡 时间:2023/5/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代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目前,世界各国都重视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我国自年6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早在年就开始在全国进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登记工作。到去年,已经进行了五个批次的收录工作,目前共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河间这座历史古城,目前有三个非遗项目,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包括河间歌诗、河间皮影戏和西河大鼓。

河间歌诗年第一批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间歌诗,是吟唱《诗经》的一种口头民间艺术。将《诗经》中的一些篇目,谱成曲子,用二胡、古筝、笙等乐器演奏。过去经常在一些节令、庆典上进行演奏唱和。

与很多古老艺术一样,河间歌诗也是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代代相传。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裘孝信、王寿增。

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版本,是由毛亨整理,毛苌宣讲而流传于世的。据说,西汉时二人在河间一带传播《诗经》。现在河间市还有诗经村镇、东诗经村、西诗经村,三十里铺村还有毛公书院,都与毛亨、毛苌整理、宣讲《诗经》有关。

西河大鼓年第一批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河大鼓,大约产生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当时主要流行于直隶、京城及周边一带,脱胎于弦子书、木板大鼓等说唱艺术形式,经过高阳人马三峰整理基本定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天津正式定名为“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现保留有中长篇节目余部,书帽及小段多个。田派西河大鼓创始人田荫亭就是河间人。

另外,在年和年,天津和廊坊文安的西河大鼓也被收入“国家非遗名录”。

河间皮影戏年第二批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中国南北各地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皮影戏,材质和制作上有所不同,更大的区分还是在表演上。

河间皮影,据传是明朝时西北移民带来的,当时称为“兰州皮影”,后来主要流行于现在的河北省中部的保定、沧州、廊坊、石家庄一带。目前只剩下河间的皮影戏还在流传。

河间皮影,演出的曲目都是代代口头相传。目前分为两支,东支为王庄村,西支为卢村,只在演出曲目上不同,其他方面基本没有区别。唱腔粗犷、奔放,用方言演唱,演奏乐器有二胡、板胡、笙、笛、锣、镲等。

目前卢村的皮影代表有卢占峰、卢保宗。河间的皮影爱好者还组建了河间市皮影剧团,整理一些传统剧目,创作新节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