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教授、艺术大师,都是大家对他的称呼,今年73岁的何夕瑞,家住重庆荣昌区昌州街道板桥社区,他是“从木匠到教授”的民间奇人。坚守制琴五十年,成功发明了何氏三圆琴,填补了中国乐器无低音空白。他身患骨癌晚期,却坚持在重症中圆梦。
何夕瑞何夕瑞12岁时就随父母下乡,年少时为生计而辍学学了木匠。他无论做家具还是做装修都是一把好手。而在小提琴风靡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何夕瑞也开始琢磨动手做琴。正值年轻气盛的何夕瑞认为,木匠制把琴就像打把椅子一样简单,经过刨木板、弄琴弦、搞粘胶等工序做出来的琴,他送到四川音乐学院教授手中,却被认为是板胡。
何夕瑞从小不服输的劲头,让他立志一定要制作出中国人自己的优质提琴。他开始自学木材学、地质地貌学、气象学、人文学等学科,从基础学科入手,开始研究小提琴制作。同时,他还自学乐理、乐器知识。
50年来,他坚持不懈的学习、探索,还多次深入大山寻找适合制作提琴的木材,甚至有一次在西藏的山里遭遇群狼袭击,爬悬崖几乎滚落进深渊……他几历生死也从未轻言放弃,提琴也制作的越来越像样。
直到年,何夕瑞制出了能完美展现高中低音的“何氏三圆琴”,以及后来陆续还制出了古琴增音桌、腰开窗二胡、渝派何氏古琴、钟鼎琴等。
何夕瑞的琴几年前就登上了国际、国内顶尖级音乐殿堂,得到了芬兰、法国提琴大师的称赞。他华丽转身成为了“从木匠到教授”的民间奇人,还被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提琴制造专业特聘为教授,同时也是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美国环球弦乐协会贵宾会员、重庆艺术大师、巴渝民间艺术大师。
今年4月,何夕瑞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与《中国民乐》杂志联合评为年中国民族乐器十大改革家。但同时,何夕瑞又接到了自己身骨癌晚期的噩耗,他坦然接受。但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希望举办一场用自己制作的提琴演奏的音乐会。他为圆梦,坚持在重症中开专场音乐会。
从20岁时无师自通做出了人生中第一把大胡琴,到年正式推出“何氏三圆琴”,何夕瑞的一生与琴结下了不解之缘。何夕瑞的“琴”节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只有踏踏实实在你的能力上竭尽全力、一丝不苟,对你自己的作品要求尽善尽美,最终总会得到大家认可。”何夕瑞说,“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敬业,任何一个成功的匠人对自己的行当都绝对是热爱和敬畏的。”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陈英受访者供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