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郑华国/3725442晋剧,又名中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椰子之一(其他三大椰子为“蒲州梆子”蒲剧、上党梆子、北路梆子),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晋剧。晋剧是山西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山西、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和河北、陕西等省份的部分地区。晋剧是一个古老剧种,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关于晋剧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一、山西南部的蒲剧(蒲州椰子)传到山西中部之后,受到山西中部一带的方言和晋中秧歌等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演变发展而来;二、蒲剧(蒲州梆子)产生较早,北路椰子在其之后,这两大梆子声腔调门都较高,后来有些艺人因坏了嗓子,难以胜任高调门的蒲剧和北路梆子,经过研究和不断地演出实践,最后创造出一种调门较低的梆子声腔,后来被称为中路梆子。虽然这两种说法都是来源于老艺人的口头传说,但是晋剧在清代中后期,已经发展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戏曲剧种,这是毫无疑问的。尤其是在清代末年,大批晋剧艺人还曾走出山西,途经河北进京献艺,将晋剧传播到了北京、河北等地,并在传播的过程中,晋剧与京剧、河北梯子等剧种互相交流,因而晋剧也汲取了京剧、河北梆子等姊妹艺术的营养。晋剧唱腔主要包括乱弹、腔儿和曲子三大类。乱弹又分为平板、夹板、流水、介板、倒板、滚白、二性。腔儿主要有三花腔、五花腔、倒板腔、四不像、苦相思、二音、鸣腔。曲子主要指的是昆曲、越调等曲牌。晋剧文武场一般为九人,俗称“九手面”。文场主要有板胡、二弦、三弦、四弦,合称为“十一根弦”;武场包括板鼓、桃子、锐钱、小锣和用来定音的马锣。在20世纪上半叶,晋剧进一步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演员,如“三儿生”孟珍卿、“毛毛且”王云山、“十三红”张景云、“说书红”高文翰、“盖天红”王步云、“狮子黑”乔国瑞等,他们对晋剧的唱腔和表演都进行了新的创造,从不同方面推动了晋剧的发展。尤其是晋剧表演艺术家“果子红”丁果仙,她博采众长,又有所创新突破。早在20世纪30年代,丁果仙就已经在晋剧界享有盛誉,形成了晋剧老生唱腔中的新流派——“丁派”,并对之后的晋剧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此时期也是晋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不仅名家辈出,而且剧目丰富,《打金枝》、《蝴蝶杯》、《金水桥》、《芦花记》、《明公断》、《洞水河》、《捉放曹》、《反徐州》、《走雪山》、《断桥》、《沙陀国》等传统剧目已日趋成熟,在三晋大地上广为流传,其中一些剧目还被其他剧种移植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晋剧迅速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年,经过整理改编的晋剧《打金枝》、《蝴蝶杯》等剧目应邀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晋剧以全新的面貌在全国舞台上亮相,展现了它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年,晋剧《打金枝》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为黑白戏曲艺术片。通过全国和山西省内的多次戏曲会演,晋剧也得到了全面提升,艺术日臻完美。尤其是以丁果仙、牛桂英等为代表的晋剧表演艺术家在演唱方面进一步创新,形成了不同的晋剧艺术流派,对晋剧艺术的革新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新时期以来,晋剧在王爱爱、马玉楼、冀萍、田桂兰、武忠、阎慧贞、李月仙、郭彩萍等实力派演员的带领下阔步前进,《小宴》、《打神告庙》、《三关点帅》、《崔秀英》等剧目先后被摄制为电影、电视艺术片。现如今,晋剧的接力棒传到谢涛、史佳花、胡嫦娥、苗洁、梁桂星、武凌云、陈转英、孙红丽等中年一代的手中,诞生了以《傅山进京》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剧目,展现出晋剧百年不衰的艺术魅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