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前景 >> 正文 >> 正文

秦腔源于陕西的文化传承,风靡千年的国粹艺

来源:板胡 时间:2022/9/2
北京痤疮专业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111/8578752.html

西安,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其自带的西北特色元素一直以来都是这座城市独特的符号,西北人豪爽的性格也造就了这里的粗犷而豪迈的文化。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统治者始皇帝嬴政就长眠于此。秦人对于后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无论是从饮食文化还是性格上,都在这片土地上深深地扎了根。

时至今日这里的很多文化习俗都和“秦”息息相关,比如这里的地方戏曲代表就被称为“秦腔”,这也是西安悠久历史的体现之一。

而要说起秦腔,不得不提的就是这段历史。

秦腔的起源

秦腔最早也称为梆子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发源于西周,以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与凤翔)地区最为出名。秦朝时期梆子腔逐渐开始系统化演奏,表演形式日趋完善,故后人谓之名曰秦腔。

要想了解秦腔,还得先从梆子腔说起......

梆子腔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形式,也是这类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表演时以硬木梆子击节故而得名,作为汉族传统戏曲四大声腔(皮黄、梆子腔、高腔、昆曲)之一,也是西北戏曲的“源头”之一。

梆子腔起源于陕西,陕西古属秦地,因此,梆子腔也称为秦腔。古秦地慷慨豪迈的民风,形成了秦腔高亢激越的基调,长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与此相应,秦腔的传统剧目中有很大一批是演忠奸斗争的,当然,秦腔传统剧目中也不乏诙谐、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剧目。

陕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的蒲州梆子(今蒲剧)是现存最早的梆子腔剧种,它们对后期梆子腔基本音乐风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梆子腔通过其独特的声控特点和唱腔结构,以及丰富的板式,让其成为了众多戏曲中独特的存在:

我国戏剧有四大声腔系统:皮黄、梆子腔、高腔、昆曲,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留存剧目最多的,当数梆子腔;在梆子腔形成之前,戏曲音乐(昆腔、高腔)都以曲牌为其结构单位,这种结构形式称为“曲牌体”。梆子腔形成后,它的以一对上下句为基本结构单位的唱腔结构形式,标志了“板腔体”戏曲的形成;梆子腔的板式一般剧种均为8种(正板5种:原板、慢板、流水、快流水、紧打慢唱;辅板3种:倒板、散板、滚板),当然有些地方会分的更细。在过去通过民间戏曲艺人的传播,迅速流行于甘肃、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故现如今的梆子腔也指北方此类戏曲的统称,在北方很多地方都能够看到具有当地特色的梆子腔。

秦腔作为梆子腔一脉相承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显得尤为珍贵。

秦腔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与厚重的文化背景。在秦腔发展与传播的各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都深深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秦腔艺术之所以能够长久以来经久不衰,和其诞生的时间较早有关,但更多的还是其在后期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表现出的包容性有关,各朝各代的特色文化都成为了秦腔的艺术灵感来源: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故也有“梨园的故乡在西安”一说。当时名噪一时的大乐师李龟年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作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有一种说法是“秦腔”二字就来源于“秦王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当时的秦腔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

到了宋朝时期,受到当时流行的“词”的影响,秦腔从内容到形式上也吸收了大量的优秀内容,南宋时期西安属于金国,故在当时秦腔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大。

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走出,当时其他地方的人依然称呼这种艺术形式为“梆子戏”。明朝时对于梆子戏的相关的记载逐渐增多,相传最早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创办的华庆班。

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

后来秦腔在陕西省内又发展成东、西、中、南四路。东路即同州梆子,西路即西府秦腔,南路演变为汉调桄桄,中路为西安乱弹,即今通常所称的秦腔。

秦腔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古代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更是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一同成长的。秦腔自成形之日起,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迅速被人们所接受,对各地的剧种或多或少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

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时至今日,秦腔依然作为陕西人喜爱的艺术形式而广泛流传于当地,无论是传统的媒体平台还是物联网平台,都时常会举办相关文艺演出,供广大人民群众欣赏。

秦腔的表现形式

说道秦腔,相信每一个陕西人都会为之自豪,曾经有的人说秦腔是中国戏曲的鼻祖,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秦腔发源于黄河流域,这里也是孕育着中华文明的摇篮,如果追溯其源头确实其历史要比很多其他的戏曲要久远得多。

在陕甘一带秦腔爱好者十分广泛,也属于雅俗共赏的一个典范,甚至在近些年也有南下的势头,“秦腔不唱吼起来”是“陕西八大怪”中对秦腔的表述,从这里也能看出秦腔的表现形式是粗狂豪迈为主,和西北人的性格一脉相承。

如今走在西安的各大公园里,或者游荡在城墙根下,随处可见的老人们都在拉着二胡奏着乐器,吼上那么两嗓子,感受着秦腔带给人们的精神满足感和自豪感,这样的“群众聚会”场面也会吸引路人前来围观,其中不乏年轻人,但大多仍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秦腔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主要从语言、唱腔、音乐、角色、乐器、服饰脸谱几方面入手。

语言秦腔作为陕西独有的地方文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语言形式与其他戏曲的不同,陕西关中方言是其表现形式的基础,我们知道的关中地区讲述的是关中方言,所以在语气和语调上面,都能够体现出他不一样的东西,反映的人物特点也不一样。

秦腔中的人物性格,都能通过语言和穿着还有动作表现出来,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喜怒哀乐,同时在演奏的过程中融入了自汉唐时期起的诗、词、曲的语言,这些语言特点与音乐特点相融合,共同形成了秦腔艺术独特的声腔风格。

观众在观看秦腔时能够感受到那种语调高亢激昂、语音生硬、语气硬朗结实的风格,这也是秦腔独有的“硬派”特色之一。

同时秦腔的唱词结构也是十分丰富的,唱词结构是永言体,句子按照表现思想内容的需要有长有短,常见的有十字句和七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无韵诗歌一样排列整齐。

传统戏曲《玉蝉泪》

唱腔秦腔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也就是以一个曲调为基调,通过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等的变化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式。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秦腔用假嗓唱出,其中的拖腔必须归人安韵,一句听下来饱满酣畅,极富表现力,这也是秦腔与其他地方戏曲不同的地方。

秦腔的板式和彩腔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明朗的感情。

秦腔和其他的古老的剧种不一样,最主要依靠的是演唱者,因此在唱腔上时而跌宕起伏,时而婉转大方,不过不论是怎样的一种形式,其自然朴实的风格始终是贯穿其表现形式的特色之一。

表演者在唱秦腔时往往是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同时又兼备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音乐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

秦腔的音乐伴奏也称四大件,以二弦为主奏,人称秦腔之胆。琴师在秦腔戏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于舞台前场后部正中,伴奏音乐擅奏老调,音高为三眼调,三十年代后改用出调(即下把拉法)。

角色“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生旦净丑,各有千秋。”秦腔的角色体制有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共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演唱时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乱弹”。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

乐器秦腔最主要的伴奏乐器是板胡,发音尖细清脆,极富节奏感。

秦腔的伴奏分文场和武场。所用的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大号(喇叭)等;武场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铰子、梆子等。

服饰脸谱秦腔的服饰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律性的程式,尺寸的大小、质地的优劣、纹饰的选择。色泽的浓淡以及各种颜色,都有着独特的寓意。

比如服饰的宽、大、长、直代表文、富;短、小、窄、曲,代表武、贫。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秦腔的类目也越来越多,服饰及装饰种类也会越来越多,这些细节也并非是一天就成形的,而是历朝历代的表演者在漫长的演艺生涯中归纳总结而来的精髓,故现如今很多戏曲“老炮”一看到服饰就知道该角色的性格特征。

独具特色的秦腔角色

秦腔脸谱绘制风格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其特色古典独特,体系完整,且对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秦腔脸谱,作为秦腔戏曲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一套完整体系,多年来一直保持。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但又细腻、深刻,比起一些华而不实的表演,更多的是以情动人且表演富有夸张性。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也是当年西安的一处热闹之处,达官贵人时常出入于此。

周莹的故事也被搬上了秦腔舞台

同时秦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积极地探索和成长着,在近些年里也吸收了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除了高亢激昂的传统唱法外,也会增加一些柔和的唱法,这也让这项传统的技法焕发了新的生机,在传统的风格中融入了新的技法,让人耳目一新。

除此之外,秦腔表演时的身段和特技也是之特一说的,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神话戏的表演技艺则更为奇特而多姿。每个表演手段都必须始终在歌舞化、程式化、戏剧化、节奏化的特性中完成,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神态都成为了一部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伴随着乐器的打击和背景音乐的烘托,让观众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甚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

过去农村时常有戏班子搭台演出,这一点在贾平凹的同名小说《秦腔》中有所描述,小说中每逢戏班子来村子演出,必然是全村出动万人空巷的场景,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毫不夸张,而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必然是其中的“角儿”了,看过电影《霸王别姬》的朋友一定都知道那时候的角儿代表着什么,虽然《秦腔》的时期比《霸王别姬》要晚了几十年,但“角儿”们的风采依旧不减当年。

不过遗憾的是如今的年轻人很少有人对这项传统戏曲感兴趣了,坚守着的无外乎都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们。

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有限公司、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获得秦腔保护单位资格。

值得守护的传统文化

秦腔文化是一种传承,也是西北人民一代一代建设自己家乡的力量源泉所在,在秦腔的边沿艺术中“仁、义、礼、智”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深刻的核心。

有人把秦腔比喻成一壶烈酒,会让人越喝越上瘾,的确,如今很多的老一辈艺术家,也依然奋战在表演第一线,不外乎是想把这门技艺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它并且喜爱它。

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秦腔的传播途径也有了更为广阔的渠道,而这其中的众多门道也能更加清晰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新时代下,利用灯影及特效来表达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也融入了秦腔之中(几年前笔者就和朋友去易俗社一起观看过加了灯光舞台特效的秦腔表演,现场年轻人居多),这也给秦腔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年“大秦之腔”在易俗社门前合影

年11月,来自陕西、甘肃等地的在京人士组建起业余秦腔班社——“大秦之腔”北京青年研习社在北京成立,作为西北籍人士在首都的一处秦腔演绎机构,更多的还是这些游子发自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是西北人情感的纽带。

“当时,大家都是到北京不久,孤单自然难免。几个爱好秦腔的年轻人一见面,互通籍贯后倍感亲切,再唱上几板乱弹,便立刻熟络了。”研习社社长刘祥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

年10月19日,在易俗社小剧场,研习社《三滴血》的演出现场格外火爆,掌声和叫好声不时响起,这是观众对研习社成员10余年来痴迷秦腔、恪守传统的敬佩与鼓励。在后台,老一辈秦腔表演艺术家被研习社潜心继承经典的精神所感动;剧场外,西安秦腔名家送来花篮,他们说研习社是秦腔在北京的火种之一。

西北的游子,即使离开家,也依然不忘记自己的根,他们在外拼搏,同时也互帮互助,而维系这份乡情的绳索,不就是秦腔这个无形的灵魂吗?

结尾

只有经历过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才能理解到秦腔的魅力所在。随着现在的这批80、90后的成长,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年轻的血液加入到秦腔的大家庭来。

也希望秦腔在未来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丨侵删

参考资料:《源远流长的陕西秦腔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542.html